学生标准化病人与电子标准化病人相结合用于医学生岗前培训的研究
【摘要】:
研究背景
随着21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培养智能型、应用型、创造型的医学人才势在必行,是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在2000年提出培养符合“全球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al Essential Requirments,GMER)的临床医师。其中,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是最基础、最根本的要求。医学教育中的毕业实习是整个在校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生和高级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医学生在学校主要接受课堂教育,内容以临床各科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为主,临床基本能力培养做得不够。因而当医学生进入医院时往往缺乏由理论知识向临床实践过渡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同时医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实习任务的同时,也接受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学习方式、方法的改变。而临床实习是通过实践把知识转化为智能的过程,该过程更注重能力的培训。由于两个学习阶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两个不同学习阶段的转折点,许多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即使是智商很高,在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会感到茫然。因此,对实习生进行临床实习前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对其能否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意义重大。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在采取不同的岗前培训模式后的培训效果,试图找出一种更为有效的学生岗前培训模式,以期为教学基地学生岗前培训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全面提高毕业生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GMER要求的临床医师。
具体目的:
1、探索SSP的培训内容与方式;
2、探讨在岗前培训中如何将SSP与电子标准化病人相结合;
3、对参加岗前培训的学生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
4、了解学生对使用SSP与电子标准化病人相结合模式的评价;
5、对学生岗前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6、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研究结果
1、两组学生培训前基本情况一致,实习前大部分学生在学校诊断课上学习过病历书写、体格检查内容,但未进行过实践培训;
2、岗前培训后技能考核成绩比较,研究组的问诊、体检、病例分析和与病人沟通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而病历书写因SSP难以为学生提供辅导,故病历书写两组成绩对比无明显差异;
3、研究组由教师和SSP分别进行岗前培训后技能考核成绩比较,教师评分比SSP评分略高,SSP与教师评分结果比较P值均>0.05,无显著性差异,说明SSP经训练后能胜任考核者的职能;
4、SSP与研究组岗前培训考核成绩比较,P值均>0.05,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参与SSP对学生来说不但不会影响技能培训成绩,而且能达到提高基本技能和沟通能力的效果;
5、研究组对SSP的表现比较满意,尤其是查体时的配合程度;
6、SSP认为自身在参与SSP后,能提高自身的基本技能,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习中接触病人时较前更有信心。
结论与建议
在岗前培训中,SSP充分发挥了模拟病人、指导者和考核者三重作用;SSP与电子标准化病人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增加模拟疾病的真实性,使学生有面对临床真实病人的感受;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病人不合作、不能多次利用的缺点;有效提高了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和医患沟通能力;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临床技能考核方法,达到了传统考试所不能获得的效果。
针对本次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制定严格的SSP入选标准,SSP应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与高度的责任心,其角色扮演要逼真,要掌握恒定一致的评分标准。
2、在全国范围内设立SP培训中心,制定统一的SP培训与考核标准,为各医学院校和教学基地培训或提供SP,实现SP资源共享。
3、研制更为完善、逼真的电子标准化病人,为学生技能培训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