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研究
【摘要】: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他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为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已经成为一个规模巨大、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农民工身份的特殊性,他们长期被排斥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当遇到困难和风险时,由于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导致他们极易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虽然农民工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逐步进入政府视野,但是从现状上看,理论上对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这个问题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具体到采用怎样的社会保障制度分歧还很大,还没有找到一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方案;在实践上,各地都在进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集中体现在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参保率低,“退保”现象严重等。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社会保障的现行政策和模式在制度设计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实际上,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模式选择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本文对国内外各类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构想和对策建议。
论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并从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个体三个角度论证了建立健全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介绍了当前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三、四部分是论文的重点,首先介绍了国外的社会保障模式及对我国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意义,然后重点论述了我国现行的各类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主要分为三类:以中西部省份为代表的农村模式、以广东为代表的城镇模式和以上海为代表的独立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从分析中得出:由于农民工大多数都不愿再回到农村,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移民倾向,农民工留在城市的比例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再把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险体系的农村模式已明显不现实;将农民工直接纳入城市社会保险体系,虽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趋势,免去了制度衔接的问题,但却存在着城镇社会保障自身的承受力和农民工缴费能力的双重约束;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也存在着种种不足。第五部分的内容,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模式选择与制度构建,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认为现在较为可行的是依据农民工的不同类型,按照其社会保障的诉求程度,根据农民工规模庞大、流动性强、非正规就业者多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社会保障需求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等特点,在财政与用人单位的承受能力范围内,按照分类分层保障的办法来提供社会保障,并提出了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构想和相关的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