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非汛期水动力及水质模拟研究
【摘要】:
随着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人类能够对水资源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和充分的利用,取得了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效益。但是工程建成后,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水库的调度过程中将生态因子作为水库调度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由于流体运动的复杂性,传统的物理模型试验已很难满足研究的需要,数值模拟成为研究流体力学方便和强有力的手段。
三峡水库建成后,非汛期,三峡水库蓄水至175m,电站采取调峰运行模式。由于库水位提高和调峰运行,改变了天然河道的流态,引起水库生态环境问题。能否通过非汛期日调节调度达到改善水库及主要支流水动力学特性和水质状况成为本文的切入点和重点。本文对三峡工程如何实施“生态调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本文应用丹麦水力研究所(DHI)研发的MIKE11软件,对三峡水库(至奉节全长约170公里)及五条主要支流进行数值模拟,建立了水动力学模型和水质模型。并通过对模型参数的计算和调整,使模型能准确地模拟该段地形水文情况。同时,通过日调节调度的模拟与分析,对库区及主要支流的水动力学特性和污染物扩散情况加以分析研究,对通过加大水库日调节调度对水库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和水质条件的改善作了探讨。
本文建立了三峡水库(至奉节)的水动力和水质模型,并通过现有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率定,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对建立此段水动力模型和水质模型的河网概化、断面选择、糙率、水质参数的取值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相关公式。对三峡水库非汛期几种日调节调度方案的模拟分析,对进行日调节后水库及主要支流的水动力特性和水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了非讯期通过加大水库日调节调度,使库区及支流的水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对改善库区及支流水质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
|
|
|
1 |
刘攀;郭生练;李玮;林凯荣;;用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设计水库分期汛限水位[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年04期 |
2 |
苏妍妹;纪道斌;刘德富;;三峡水库蓄水期间香溪河库湾营养盐动态特征研究[J];科技导报;2008年17期 |
3 |
袁超;陈永柏;;三峡水库生态调度的适应性管理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3期 |
4 |
季学武,郭一兵;三峡水库的来沙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1998年01期 |
5 |
缪吉伦,母德伟,张绪进,杜宗伟;三峡水库运行对乌江河口段泥沙淤积的影响[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6 |
汪洋,龙倩,陈静,兰利平,杨励,王宏,李颖;三峡水库工程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潜在影响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07期 |
7 |
李崇明,黄真理;三峡水库入库污染负荷研究(Ⅰ)——蓄水前污染负荷现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
8 |
张远;郑丙辉;刘鸿亮;;三峡水库蓄水后的浮游植物特征变化及影响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
9 |
薛俊增;叶麟;蔡庆华;刘建康;;三峡水库坝前段蓄水前后枝角类的周年变化[J];水生生物学报;2006年01期 |
10 |
薛俊增;韩新芹;蔡庆华;刘建康;;香溪河库湾枝角类的种类组成及垂直分布[J];水生生物学报;2006年01期 |
11 |
张绪进;母德伟;赵世强;;三峡水库回水变动区重庆河段泥沙淤积影响及治理[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
12 |
张磊;董立新;吴炳方;周万村;;三峡水库建设前后库区10年土地覆盖变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1期 |
13 |
周建军;;优化调度改善三峡水库生态环境[J];科技导报;2008年07期 |
14 |
邱喜;尹崇清;;三峡水库运行后重庆河段泥沙淤积影响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15 |
谭淑端;王勇;张全发;;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环境问题及综合防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S1期 |
16 |
张信宝;;三峡水库库岸地质灾害防治之我见[J];水土保持通报;2010年01期 |
17 |
雷欢;梁银铨;朱爱民;汪红军;谢文星;俞伏虎;胡小健;;三峡水库童庄河浮游植物及其与水质的关系[J];湖泊科学;2010年02期 |
18 |
郭劲松;李伟;李哲;孙志禹;陈永柏;龙曼;陈杰;;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春季初级生产力[J];湖泊科学;2011年04期 |
19 |
白宝伟,王海洋,李先源,冯义龙,智丽;三峡库区淹没区与自然消落区现存植被的比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20 |
李丽纯;冉江洪;曾宗永;刘世昌;;重庆库区不同海拔段繁殖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