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上皮细胞在哮喘气道重建中的作用
【摘要】:
目的:通过采用Western-blot法和RT-PCR法分别检测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在不同浓度屋尘螨抗原Der p的作用下TGF-β1、Smad2、IL-13和TGF-β1 mRNA、Smad2 mRNA、IL-13 mRNA的表达变化,并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技术检测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LF)在不同浓度屋尘螨抗原Der p作用下的纤连蛋白(FN)和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变化,探讨支气管上皮细胞在哮喘气道重建中的作用。
方法:
(1)培养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根据加入屋尘螨抗原浓度的不同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0.2 ug/mL Der p1组、2.0 ug/mL Der p1组和10.0 ug/mL Der p1组,每组均按照不同的作用时间进行培养:24 h、48h和72 h,然后收集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测定BEP2D在不同浓度Der p1、不同作用时间下的TGF-β1、Smad2、IL-13和TGF-β1 mRNA、Smad2 mRNA、IL-13 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
(2)培养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LF),按照屋尘螨抗原Der p浓度的不同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0.2 ug/mL Der p1组、2.0 ug/mL Der p1组、10.0ug/mL Der p1组和LHC-8*组(LHC-8,为支气管上皮细胞培养液,是加入10.0ug/mL Der p1后培养BEP2D 72 h后收集的),每组均按照不同的作用时间24h、48 h和72 h进行培养,然后采用细胞免疫化学的方法,观察纤连蛋白(FN)和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水平变化。
(3)统计处理用SPSS10.0统计软件,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样本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变量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P2D)在0.2 ug/mL Der p1组中经过24 h、48 h、72 h的培养,根据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和RT-PCR实验结果,TGF-β1、Smad2、IL-13蛋白的表达量和相应mRNA的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增加;在2.0 ug/mL浓度Der p1作用时,各时间点的TGF-β1、Smad2、IL-13蛋白的表达量和相应mRNA的表达水平均较0.2ug/mL Der p1相应时间点水平明显上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ug/mL浓度Der p1作用时,各时间点上述蛋白和相应mRNA的表达水平较2 ug/mL相应时间点水平有增加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LF)在空白对照组、0.2 ug/mL Der p1组、2.0 ug/mL Der p1组和10.0 ug/mL Der p1组中,在3个不同时间的作用下,纤连蛋白(FN)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均呈阴性或弱阳性,无明显统计学差别。在LHC-8*组中成纤维细胞在24 h、48 h、72 h培养下,纤连蛋白(FN)和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随着时间增加呈上升趋势,各时间点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屋尘螨抗原不能直接作用于成纤维细胞使其表达发生改变,但可通过作用于支气管上皮细胞,激发其合成释放的TGF-β1、Smad2、IL-13激增,导致气道炎症增加。支气管上皮细胞通过表达这些细胞因子的增加作用于肺成纤维细胞,引起纤连蛋白(FN)和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上升,在基底膜纤维化中发挥作用,从而参与哮喘的气道重建过程。
|
|
|
|
1 |
朱应群;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呼吸系统疾病[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1年03期 |
2 |
戚好文,李毅,宋立强,赵峰;氟伐他汀对哮喘气道重建防治的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22期 |
3 |
许淑云;支气管哮喘气道重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2年05期 |
4 |
张维溪,李昌崇;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通路与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建[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5年06期 |
5 |
袁益明,王曾礼,董碧蓉;地塞米松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2对哮喘大鼠气道重建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4期 |
6 |
向莉;细胞外基质与支气管哮喘[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2年05期 |
7 |
王彦蕊;马希涛;王思勤;孔令非;杨志刚;;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支气管/肺泡上皮细胞凋亡和Fas/FasL基因表达[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年06期 |
8 |
曾冬根,李洁,潘永平;气道重建与支气管哮喘[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9 |
张宏伟,罗侃;哮喘气道重建的意义及对中医药治疗思路的启示[J];中国中医急症;2000年05期 |
10 |
杨汀,王辰,庞宝森,黄克武,夏成青,牛淑洁;比较地塞米松和色甘酸钠对哮喘豚鼠气道重建的作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4年06期 |
11 |
王忆勤,李福凤,滕忠照,李斌芳,张鹏,朱龙英,柳兆荣;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重建特征的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年11期 |
12 |
邢西迁;甘烨;吴尚洁;;Rho激酶与哮喘气道高反应性[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06年06期 |
13 |
吴奎;毕玉田;洪新;;肥大细胞与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建[J];重庆医学;2006年24期 |
14 |
陈洪谦;戚好文;王立;赵睿;方丽萍;;椒目油对大鼠气道重建的防治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12期 |
15 |
黄爱蓉;金益梅;杨好妹;何时军;;胸部CT气道重建联合增强扫描在气管支气管狭窄诊断中的应用[J];浙江实用医学;2008年06期 |
16 |
吴祖群;成纤维细胞和气道重建[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0年03期 |
17 |
赵峰;李圣青;张宇飞;陈卫强;侯志峰;吴昌归;戚好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肺损伤大鼠肺组织的分化[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7年02期 |
18 |
丁强;邢宁;王佳哲;;应用多层螺旋CT及气道三维重建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3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22期 |
19 |
王鲁宁,孔灵菲,刘玉琪;地塞米松对哮喘豚鼠气道壁厚度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2年05期 |
20 |
赵海金,蔡绍曦;嗜酸性粒细胞参与哮喘气道重建的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