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的变化及其与HLA-Cw基因型的关系
【摘要】:
目的: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肝硬化、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活化NK细胞数量及HLA-Cw的基因分型,探讨乙型肝炎外周血NK细胞和活化NK细胞数量的变化及其与HLA-Cw基因型的关系。
方法:
(1)收集外周血标本:111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包括5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和30例急性乙型肝炎发病期患者)和41例健康对照,均来自山东地区汉族人群。
(2)选择5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符合干扰素治疗指征的患者29例,分别给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12周。收集治疗前后外周血标本。
(3)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和活化NK细胞的数量,分析其差异及临床意义。
(4)通过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分型(PCR-SSO)技术进行HLA-Cw的基因分型。
结果:
(1)肝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正常对照组及急性肝炎组NK细胞的数量分别为13.22%±4.61%、14.36%±1.07%、19.03%±4.91%、22.62%±3.70%。
(2)肝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正常对照组及急性肝炎组活化NK细胞的数量分别为45.68%±14.64%、47.14%±5.67%、53.88%±14.01%、65.28%±14.45%。
(3)急性肝炎组的NK细胞和活化NK细胞的数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肝炎肝硬化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的NK细胞和活化NK细胞的数量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且急性肝炎组与肝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慢性乙型肝炎应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12周时,NK细胞和活化NK细胞的数量分别为15.77%±4.25%、46.98%±10.57%,与治疗前比较,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5)HLA-Cw~*15在肝炎肝硬化组中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x~2=7.839,P<0.05),HLA-Cw~*03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中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x~2=5.216,P<0.05),急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间HLA-Cw位点各等位基因的基因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
(6)HLA-Cw~*15在肝炎肝硬化组中基因频率与活化NK细胞数量呈显著负相关(γ=-0.862,P<0.05),HLA-Cw~*03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中基因频率与活化NK细胞数量呈显著负相关(γ=-0.394,P<0.05)。
结论:
(1)肝炎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NK细胞数量减少、功能减低,这些可能是导致其机体抗病毒免疫反应下降、病毒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2)急性乙型肝炎患者NK细胞功能增高,可能在机体清除病毒过程中起作用。
(3)慢性乙型肝炎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12周前后,NK细胞和活化NK细胞的数量均无明显变化,可能与干扰素—α应用时间短有关。
(4)HLA-Cw~*15基因型与肝炎肝硬化患者高风险相关,并可能通过影响NK细胞功能使病毒持续复制、肝炎反复活动而发展为肝硬化。
(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LA-Cw~*03基因型可能是通过影响NK细胞而导致HBV感染持续存在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