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液凝胶及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药物缓释、控释的日益重视,对药物载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微乳液凝胶(microemulsion-based gels,MBGs)以微乳液为基础,兼有微乳液和凝胶的双重优点,可以增强药物的稳定性,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率,并且由于其粘度较大,对于某些药物,还可以达到缓释,控释的目的,在药剂学领域逐渐受到重视。本论文利用流变学、电镜、荧光等方法,对微乳液凝胶的形成条件、微观结构、流变性质展开研究。此外,研究了Pluronic型嵌段聚合物在bmimBF_4离子液体中的相行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选择IPM/AOT/Tween85/水形成的W/O微乳液,并向微乳液中加入明胶,形成微乳液凝胶。利用流变和环境扫描电镜研究了明胶和水溶性药物盐酸布替萘芬对微乳液凝胶微观结构的影响。确定了微乳液凝胶形成的最佳条件,即AOT与Tween85的质量比为1:2,并且明胶含量在7.0-12.0 wt%之间。此外,样品的流变参数,如屈服应力值(σ_y)、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均随明胶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环境扫描电镜也表明当明胶含量在7.0-12.0 wt%之间时,凝胶网络结构较致密。当明胶含量低于7.0 wt%时,体系为溶胶;当明胶含量高于12.0wt%时,明胶过量,会出现胶状和固体状明胶共存的两相。
加入盐酸布替萘芬后,由于AOT和盐酸布替奈芬均与明胶发生静电作用力,这种竞争性静电作用会对微乳液凝胶的网络结构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但是,盐酸布替萘芬含量为0.5 wt%时,网络结构仍能很好的保持;盐酸布替萘芬含量为1.0 wt%时,会削弱凝胶的网络结构,但是不能完全破坏其网络结构。因此,微乳液凝胶仍然是一种潜在的药物载体。
第二部分,选择IPM/Span20/Tween20/H_2O形成的O/W型微乳液,分别向此微乳液中加入不同链段长度的两亲嵌段聚合物F127(EO_(99)PO_(67)EO_(99))、F68(EO_(70)PO_(30)EO_(79))和L64(EO_(13)PO_(30)EO_(13)),形成温度敏感型微乳液凝胶。对于同一种聚合物来说,形成微乳液凝胶所需的聚合物的量比形成水凝胶所需的聚合物的量少,表明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之间均存在疏水作用。流变实验中,模量随温度的变化表明,微乳液凝胶的形成与否与微乳液的类型有很大关系,嵌段聚合物在双连续微乳液中并不能形成凝胶,而在水中和O/W的微乳液中均能形成凝胶,这就说明,凝胶的形成必须具备大的连续的水环境,且聚合物在水中和在O/W微乳液中的胶凝机理相似,都是基于嵌段聚合物的胶束化,以及胶束聚集体的形成。
F127与F68形成的微乳液凝胶的解链温度随聚合物含量的增大而升高,L64形成的微乳液凝胶却相反。此外,L64浓度超过48 wt%后,体系在任何温度下均呈流体。荧光实验表明,在F127与F68体系中,芘探针处于微乳液液滴的内核中,证明凝胶形成后,微乳液液滴的结构仍然存在,冷冻蚀刻电镜照片进一步证实,微乳液凝胶体系形成了网络结构,在网络结构中含有大量的微乳液液滴。在L64体系中,芘探针部分处于微乳液的液滴中,部分处于L64的胶束中,微乳液液滴有相当程度的破坏。L64体系之所以与F127和F68体系的相行为有较大差别,是因为L64嵌段聚合物中EO链段很短,EO链段与水分子间形成的氢键较少,氢键作用力较弱.此外,胶束聚集时,EO链段间缠结也会减弱。在L64/微乳液体系中胶束的聚集结构和网络结构比较松散,并且,并不是所有的L64大分子都参与了胶束的形成,在网络结构中存在大量的自由大分子,这些大分子与Span20、Tween20表面活性剂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形成“项链”式结构,穿插于网络结构之中。当L64浓度达到一定程度(>48 Wt%),L64与水分子呈现一种互溶状态,L64分子基本以单体形式存在,所以在任何温度下均不能形成凝胶。
油溶性药物氯霉素的加入,对F127和F68微乳液凝胶粘弹性的影响不大,微乳液凝胶的网络结构仍能很好的保持,但是对L64微乳液凝胶的网络结构破坏较大。微乳液液滴的存在对于提高油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以及提高体系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缓释结果表明,微乳液凝胶具有持续释放药物的特性。此外,由于具有温度敏感特性,使得微乳液凝胶比其他药物载体更具有优越性,例如,可以在室温条件下,实现多种给药方式。此外,在本体系中,所选组分均无毒、无刺激性,并且是被药典收录的药用辅料,这种智能型给药体系,在生物医疗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第三部分,主要考察了离子液体bmimBF_4与嵌段聚合物L64形成的溶致液晶,以及加入不同极性的第三组分对液晶结构的影响。通过双折射性与偏光织构观察以及小角X射线散射等方法,对不同组成、温度条件下形成的有序体系的相态与结构进行表征,并根据分子间的作用力对液晶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
偏光织构观察和SAXS测试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和温度下,嵌段聚合物L64可与bmimBF_4离子液体形成层状液晶。bmimBF_4与L64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力、静电作用力以及疏溶剂力是液晶形成的驱动力。SAXS结果表明,对于L64/bmimBF_4体系,液晶层间距随L64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这主要是由于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使得溶剂化层中的离子液被挤出所致。
液晶结构受温度影响,温度升高,层间距增大,原因是升温条件下,液晶极性区与非极性区尺寸会有不同程度增大。并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升温可使液晶区向低聚合物含量方向移动,且体系的有序性增强。但是,随温度的进一步升高,二级散射峰强度变弱,对于所有层状液晶体系,达到某一温度后,偏光性消失,这是因为,温度过高会导致离子液体与PEO链段之间的氢键破坏,从而使结构的有序度降低。
极性不同的分子对层状液晶结构的影响不同。当加入水分子时,水分子插入液晶极性微区,与EO基团氧原子形成氢键,而bmimBF_4与L64形成层状液晶的驱动力是离子液咪唑环阳离子(N~+)与EO基团氧原子上孤对电子间的静电作用力。水分子的加入使得这种静电作用力减弱,从而使得液晶的有序性降低,液晶结构破坏。而加入少量极性较小的油溶性分子后,油溶性分子填充到PPO链段间,使得PPO链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伸展,液晶层间距增大,两亲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增强,这就为油溶性分子的增溶提供了有利条件,扩展了该体系的应用前景。
|
|
|
|
1 |
高修功,章克昌,李干佑,李英;一种适合于糖酯合成的微乳液体系的建立[J];表面活性剂工业;1995年01期 |
2 |
李和平,刘庆献,冯祥,甄庆,龙绪兰;微乳液—微波辐射法制备α-Fe_2O_3纳米粒子[J];精细化工中间体;2002年05期 |
3 |
夏声平,李晓,任文成,张卫英,董声雄;甲基丙烯酸甲酯可聚合微乳液体系的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4 |
陈宗淇;陈立滇;郝策;张承增;;微乳液的热力学性质 Ⅰ.芳烃类的侧链链长对微乳液热力学函数影响[J];化学学报;1990年06期 |
5 |
朱红军,蒋建龄,张荣,王锦堂;1-十二酰胺基-1-甲基乙膦酸钠及其微乳液的缓蚀作用[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
6 |
龚福忠,李成海;非离子型微乳液膜提取稀土的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7 |
范绮莲;微乳液的应用简介[J];广东化工;1998年02期 |
8 |
李成海,周立亚,龚福忠;W/O微乳液在纳米粒子制备中的应用[J];广西化工;2000年03期 |
9 |
严乐美,王雪松,杨桂琴,王晓曦,崔建中,张万东;以Span80和Tween60为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微乳液的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0年05期 |
10 |
麦振洪,赵永男;微乳液技术制备纳米材料[J];物理;2001年02期 |
11 |
莫春生,童永芬,甘贵兰;CTAB/C_4H_9OH/C_7H_(16)/H)2O体系中w/o型微乳液的导电活化能[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3年02期 |
12 |
高静,张卫英,李晓,沈海霞,吴炽兴;丙烯酸酯微乳液聚合体系的构建[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13 |
陆胜,方荣利,解晓斌;W/O型微乳液碳化法制备超细Al(OH)_3与Al_2O_3粉体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3年05期 |
14 |
盛太成;;核磁共振方法在微乳液研究中的应用[J];油田化学;1986年02期 |
15 |
朱霞石,郭荣,张晓红;微乳液对显色剂1-(2-吡啶偶氮)-2-萘酚的增溶作用[J];分析化学;1997年07期 |
16 |
陈晓青,徐兵;微乳液-SAF体系测定Cr(Ⅵ)[J];分析试验室;1997年06期 |
17 |
周世琦,郭祀远,李琳,蔡妙颜;反胶束系统稳定性的热力学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
18 |
K·P·约翰斯顿,侯玉翠,吴卫泽;二氧化碳包水的微乳液可做为包括蛋白质的亲水物的溶体(英)[J];日用化学品科学;1998年01期 |
19 |
曾平,余钟芳,王桂清,李三风,陈伟仲;KOH皂化油酸/ROH/煤油体系微乳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相区变化[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年03期 |
20 |
苏会东,高俊杰,余萍,霸书红;微乳液增敏光度法测定废水中铅[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