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制下的隐性知识转移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正在逐渐取代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而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经济资源和企业竞争优势资源,一个组织的知识学习能力和知识创新水平是构成该组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知识的共享和转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知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隐性知识,由于其异质性强,不易表达、流通和模仿,从而增强了它的专属性和垄断性,语言和文字在表述和传递个人隐性知识方面显得无能为力,制约了组织内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移。
隐性知识虽难以用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加以转移,但师徒制恰恰可弥补这种缺陷,成为隐性知识共享和转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师徒制实质上是徒弟在“看中学”、“做中学”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借鉴和模仿吸收蕴涵于师傅行动中的隐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它通常是在默默无闻、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师徒制在具体操作层面面临着多重困境,第一、隐性知识是师傅在付出了高昂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后获得的,往往构成其在组织科层制中所获地位和回报的根本保证,因此向徒弟传授隐性知识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也无形中培养了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使其面临被取代的危险。第二、师徒在心智模式、生活背景、价值观、协作精神等方面存在差异,成为隐性知识在师徒间共享和转移的障碍。第三、人际关系也是师徒间共享和转移隐性知识的关键因素,消极的人际关系会成为他们之间共享和转移隐性知识的障碍。第四、传统的组织通过层级式安排进行管理,员工被限定在相对狭小的圈子中,员工间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妨碍了隐性知识在组织内部和员工个体间的共享和转移。第五、组织文化是内在化的规范性信念,也是影响师徒间隐性知识共享和转移的关键因素,如果师徒不相信他们可以或应该自由交流,则再好的技术都不能帮助他们捕获或吸收知识。
面对上述困境,组织应运用激励手段提高师徒共享和转移隐性知识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这种积极性见诸于行动,并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调节,以使其更具持久性。合理地运用激励机制提高隐性知识共享和转移的水平是非常必要的。设计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以跨越隐性知识在师徒间共享和转移的困境就成为组织的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组织制度、创建学习型组织、塑造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等维度探讨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的激励机制,克服隐性知识转移的困境,促进隐性知识在师徒间共享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