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VB照射对中华大蟾蜍早期胚胎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摘要】:
紫外线(Ultraviolet,UV)是一种非电离辐射光物理因子,其中的中波段紫外线即UVB对生物体有很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UVB对两栖类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本论文以中华大蟾蜍早期胚胎为实验材料,采用302 nm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radiation B,UVB)照射不同发育时期的中华大蟾蜍胚胎,在发育形态、蛋白质谱和组织表达水平检测了UVB照射前后胚胎蛋白质表达的变化。1)以304μw/cm~2强度的UVB照射不同发育时期的中华大蟾蜍胚胎,观察记录胚胎的发育过程、统计存活率和畸变率与照射时期的关系。结果表明,UVB照射并不显著影响受精卵的孵化率;对较早时期胚胎(2细胞期~囊胚期)存活率的影响较复杂,可明显降低较晚时期胚胎(原肠胚~神经胚)的存活率;UVB照射后在不同发育时期,较早时期胚胎的畸变率也不同,而较晚时期胚胎的畸变率有明显的上升。2)提取UVB照射前后的中华大蟾蜍囊胚和神经胚总蛋白质进行双向凝胶电泳,胶体考马斯亮兰染色后成像,利用ImageMaster 2D Platinum 6.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UVB照射对胚胎蛋白质点的个数和分布都有显著影响:照射后囊胚变化的点129个,包括表达上调的点17个,表达下调的点11个,照射后消失或增加的点102个;神经胚照射后变化的点84个,包括表达上调的点10个,表达下调的点11个,照射后消失或增加的点63个。3)根据二维电泳分析结果,选取差异显著的点进行MALDI-TOF质谱分析,并利用软件Mascot distiller过滤基线峰、识别信号峰并搜索NCBInr数据库,寻找匹配的相关蛋白质,同时查询其功能。结果鉴定出来的有明确功能阐述的蛋白,包括照射后表达量减少的7种蛋白:67kD层粘连蛋白受体前体、过氧化物酶2、烯醇化酶1、类似热休克同源蛋白70、MGC82602蛋白、tRNA核苷酸转移酶前体、核蛋白Alb,以及照射后含量减少的4种蛋白:含缬酪肽蛋白、糖原磷酸化酶(脑型)、微管蛋白56D和caspase-7。这些蛋白都是参与细胞活动的重要蛋白,在UVB照射前后差异表达显著。4)以304μw/cm~2强度的UVB照射中华大蟾蜍囊胚、原肠胚和神经管期胚胎,制作石蜡切片,并进行caspase-3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UVB照射后,caspase-3在囊胚动物极表达加强而在植物极表达减弱。在原肠期胚胎中,表达caspase-3的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在神经管期胚胎中,胚胎头部caspase-3表达加强而腹部表达减弱。本论文中所讨论的UVB这一环境因子对两栖类胚胎影响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生物体发育过程中光物理因素对其物种演化、变异所起的作用,以及特定光物理因素条件下生物的遗传适应性和胚胎发生的分子机理,并对环境保护和健康维护提供借鉴。
|
|
|
|
1 |
张楠;时永香;白增亮;张少军;李丽莉;;激光照射对中华大蟾蜍原肠胚蛋白质表达的影响(英文)[J];激光生物学报;2007年01期 |
2 |
张楠;时永香;王世芳;刘洁;吴克良;白增亮;;UVB影响中华大蟾蜍早期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J];四川动物;2007年02期 |
3 |
冯德芹;杨苏声;;极端微生物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现状[J];微生物学报;2008年12期 |
4 |
程思思;乙引;张习敏;马琛;;双向电泳技术在植物应答非生物胁迫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
5 |
时永香,翟玉梅,孙洁,张少军,王正平;激光照射对中华大蟾蜍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J];应用激光;2000年01期 |
6 |
温昌祥,吕群,林绥恩,江绍慧,项维;中华大蟾蜍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对环境诱变性的检测[J];动物学研究;1984年04期 |
7 |
时永香,翟玉梅,唐廷栋,张少军;激光照射对中华大蟾蜍早期胚胎同工酶的影响[J];应用激光;2000年06期 |
8 |
米志平,苏学辉,代庆阳;中华大蟾蜍冬眠前与出眠初期肝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9 |
封树芒,张天荫;中华大蟾蜍胚胎孵化酶的分离和提纯[J];动物学研究;1990年01期 |
10 |
杨再福;铜(Cu~(2+))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毒性试验[J];环境保护科学;2000年05期 |
11 |
张彦;刘魏魏;;保护中华大蟾蜍[J];大自然;2002年03期 |
12 |
颉东旭;中华大蟾蜍卵球受精过程中的细胞学研究[J];动物学研究;1992年01期 |
13 |
黎道洪;贵阳近郊中华大蟾蜍繁殖的初步观察[J];动物学杂志;1988年03期 |
14 |
蔡亚娜;;癞蛤蟆也光彩——保护生物多样性[J];城市与减灾;2006年01期 |
15 |
金志民;杨春文;刘铸;乔征磊;李殿伟;;中华大蟾蜍的食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
16 |
李继莲;彭文君;吴杰;彩万志;;小峰熊蜂工蜂蛹期发育蛋白质组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0年02期 |
17 |
李宗芸,王秀琴,邢贵蛾,井长勤;中华大蟾蜍与无蹼壁虎冬眠前后含水率的比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
18 |
范丽华;虞鹏程;王三英;;牛蛙蝌蚪变态发育中的蛋白质差异表达[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7年05期 |
19 |
何福元;侯天德;;中华大蟾蜍冬眠期和非冬眠期(活动期)血液成分的比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4期 |
20 |
魏朝明,廉振民;中华大蟾蜍对中华稻蝗的捕食功能反应的初步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