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恒磨牙生长发育状态和萌出位置与不同矢状骨面型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
通过评价同一牙龄组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第二恒磨牙的发育及萌出状态特征,探讨其与不同矢状骨面型关系。
【材料和方法】
选取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错(牙合)畸形患者74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42例,年龄为11.2~15.1岁,平均年龄12.7岁,牙龄11岁(根据Becker牙龄评价标准确定)。根据患者矫治前的数字化X线头颅侧位片所测ANB角、SNA角、SNB角大小将患者进行分组,分为骨性Ⅰ类、下颌骨骨性Ⅱ类和上颌骨骨性Ⅲ类三组。观测、描记、测量数字化X线曲面断层片和数字化头颅侧位片,确定第二恒磨牙发育状况(Nolla评价)及萌出位置。
样本排除标准为:(1)先天性畸形或内分泌疾病;(2)曾做过正畸治疗;(3)牙列状况:牙列异常如每一牙弓牙列拥挤超过2mm、先天性缺牙、过小牙、第一恒磨牙近中或远中面有充填物、乳牙拔除等异常牙齿情况。
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并分析。
【结果】
(1)11岁牙龄组不同矢状骨面型组别上下第二恒磨牙发育阶段(Nolla)及萌出高度和角度显未见显著差异(P>0.05)。
(2)PP长度和上颌第二恒磨牙的发育阶段(Nolla)及萌出高度具有正相关关系(r=0.284:0.233),而与上颌第二恒磨牙的萌出角度成负相关关系(r=-0.236):GM长度和上下颌第二恒磨牙的发育阶段呈正相关关系(r=0.328)。
(3)11岁牙龄组ANB角和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高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r=0.205)。
【结论】
(1)11岁牙龄组不同矢状骨面型的儿童,第二恒磨牙发育早晚、萌出高度和角度未见差异。
(2)11岁牙龄组儿童PP长度越大,上颌第二恒磨牙发育的越早,萌出高度越高、角度越小。GM长度越大,第二恒磨牙发育的越早。
(3)11岁牙龄组的儿童ANB角越大,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高度越高。
|
|
|
|
1 |
宋晓青;黄吉娜;谢志坚;;前后平面交角与覆的关系[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
2 |
何艳;谭燕;张清磊;;上下颌联合方法治疗第二磨牙跨[J];安徽医药;2011年07期 |
3 |
;[J];;年期 |
4 |
;[J];;年期 |
5 |
;[J];;年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