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FACTS变电站的高频电磁兼容研究
【摘要】:
电力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新型电气设备的涌现提供了机遇,继而推动现代电力系统的技术创新与进步。在过去的二十年间,电气科学家与工程师们提出了灵活交流输电系统(FACTS)的概念与技术,并研制了一系列的FACTS控制装置。所有的FACTS设备均是通过控制电力电子器件的开关过程,以有效实现电力系统的潮流控制、电压调节、提高系统暂态稳定性以及抑制系统低频振荡等功能。然而,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频繁开关操作将产生很陡的瞬态脉冲,经近场耦合和远场辐射而形成较严重的高频传导和辐射骚扰,对电网设备及附近的电子单元造成电磁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为实现电力系统运行的智能监测、故障诊断与自动控制,在现代化变电站的二次侧越来越多地安装了各种电子通讯与保护单元。FACTS设备产生的电磁骚扰将会严重影响这些非常敏感的二次电子单元,甚至导致其发生功能性故障或永久损坏。目前随着FACTS装置的高压大容量化,其电磁骚扰程度也愈加严重。因此,需要通过测试分析对FACTS变电站的电磁环境进行重新评估,并采取有效的电磁抗扰性措施以保证二次系统单元的安全与可靠运行。
本文提出采用综合性的策略研究FACTS变电站的电磁兼容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测量传感器的建模与数字化校正技术,电磁骚扰测量系统的建立,电磁骚扰的特征提取方法,高频电磁骚扰机制的仿真建模,电磁骚扰抑制方法与抗扰性试验措施,等。
一般电磁场天线的幅频特性并不平坦,必须建立其等效传递函数以对测量数据进行数字化校正,才能正确归算出实际的电磁骚扰强度。本文提出了两种新的基于频域传递函数建模的数字化校正算法:一种是改进的复向量拟合法,它通过增加一阶导数信息以及将系数矩阵右乘一个对角阵来实现;另一种算法是极点置换法,它通过将一个给定极点的密切相关传递函数的零点置换为目标函数的初始极点来实现。仿真和应用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具有较高的拟合准确度。
现场测量的天气情况与标准校核条件可能存在较大差别,有必要研究不同天气因素对电磁天线测量特性的影响。基于实验研究、数字信号处理方法、改进的复向量拟合法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本文提出了一种定量分析、预测天气因素对电磁天线测量特性影响的一般方法。其中,实验测量和数字信号处理方法用以获取各种天气条件下的天线响应特性;改进的复向量拟合法用以获取天线频域特性的等效传递函数;BP神经网络用以建立天气因素与天线频域特征参数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实验与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能够分析天气因素的具体影响,并可根据天气因素变化对电磁天线的频域特征参数作出有效预测。
基于路-场传感器、光纤传输、数字存储示波器以及终端屏蔽单元等,本文建立了先进的电磁骚扰测量系统,并对多个FACTS变电站的电磁环境进行了现场测量,获得了宽频带的辐射骚扰与传导骚扰时域波形。通过分析一个工频周期内静态无功补偿器(SVC)的瞬态冲击脉冲特征,给出了电磁骚扰的幅值以及频率分布范围,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电磁骚扰原始数据。
在时、频域内系统建立了电磁骚扰信号的特征提取与表征方法。提出基于双正交数字滤波器和基于Hough变换的两种瞬时频率估计算法,可分别应用于瞬时频率缓变和大幅度变化的电磁骚扰信号,具有较快的瞬时频率跟踪速度与较高的计算准确度。更进一步,通过引入短时傅立叶变换、Wigner分布、平滑伪Wigner分布及重排平滑伪Wigner分布等时频分析技术,在三维空间内建立了基于时频分析的电磁骚扰特征提取方法,以更加形象地描述电磁骚扰的非平稳时变特征,获取更丰富的电磁骚扰信息,为深入分析FACTS变电站的高频电磁骚扰机制和评估电磁环境提供了直接依据。
为分析SVC的高频电磁骚扰机制,基于晶闸管的动态开关特性,本文提出了SVC传导骚扰的仿真建模方法。以非线性时变电阻作为晶闸管宏模型的内核,建立了含晶闸管控制电抗器支路、晶闸管开关电容器支路的SVC仿真模型。SVC传导骚扰的仿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相比具有相似性,表明晶闸管的动态开关特性是导致高频骚扰的主要机制。为分析负荷随机变化对传导骚扰的影响,进一步建立了含可变负载的SVC传导骚扰仿真模型,可预测各种负荷条件下的电磁骚扰水平。
根据FACTS设备的具体拓扑结构,基于现场测量和理论分析,本文有针对性地给出了抑制高频电磁骚扰的具体方法,包括接地、屏蔽、滤波、安装铁氧体磁环等,以减小对二次系统电子单元的影响。参照国际电磁兼容标准IEC61000-4系列,并综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结果,提出了有效的电磁抗扰性试验建议,对完善相关试验标准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本文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FACTS设备的工程设计和大规模应用有重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M83;TN03
|
|
|
|
1 |
张志华;EMI专用元件的选择和使用[J];安全与电磁兼容;1994年01期 |
2 |
李钢虎;李亚安;王军;崔海英;;Wigner-Hough变换在水下目标信号检测中的应用[J];兵工学报;2006年01期 |
3 |
H.Kuhn,黄慧;IGCT无吸收和串联工作电路仿真的新型有效的物理模型[J];变流技术与电力牵引;2003年05期 |
4 |
王伟;李清泉;王向东;;基于MATLAB的BPANN油浸电力变压器故障诊断仿真[J];变压器;2007年09期 |
5 |
郝琇
,翁存海;电力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对策[J];船电技术;2000年03期 |
6 |
李山有,武东坡,金星,马强,杨文东;地震信号瞬时参数实时计算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5期 |
7 |
汪东艳,张林昌;电力电子装置电磁兼容性的研究进展[J];电工技术学报;2000年01期 |
8 |
刘卫东,金立军,钱家骊,张雅林,申豫章,王淑平;铁氧体磁环抑制GIS的VFTO的可能性[J];电工技术学报;2002年04期 |
9 |
牛发亮,黄进;基于电磁转矩复解析小波变换的感应电机转子故障检测[J];电工技术学报;2005年07期 |
10 |
李庆民;吴明雷;张国强;;铁磁性材料在抑制GIS高频暂态应用中的仿真分析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5年11期 |
|
|
|
|
|
1 |
俞文英;;电子设备电磁干扰及电磁兼容设计[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2 |
陈兵;陈延明;;浅谈灵活交流输电系统(FACTS)控制技术的发展和现状[J];安徽电力;2004年03期 |
3 |
马玉华;罗朝晖;;抗静电和电磁屏蔽木材/金属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安徽化工;2006年03期 |
4 |
李晓;EMC——给图书馆设备带来的安全问题[J];安全;2003年01期 |
5 |
余幼平;金属结构机箱电磁兼容性工艺处理方法[J];安全与电磁兼容;1997年03期 |
6 |
刘宜平,周壁华,高洪生,刘宜平,高洪生,胡圣伟;门缝电密封措施试验研究[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2年05期 |
7 |
邱扬,鬲莉,田锦,王小军,李晓莉;电感器磁芯材料特性的参数分析法[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2年06期 |
8 |
钱宇峰;电解整流系统电磁场的影响与抑制[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3年01期 |
9 |
陈小宁;密封机箱的EMC设计计算[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3年06期 |
10 |
袁军,邱扬,田锦;电磁兼容设计中通信车辆天线布局设计[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3年06期 |
|
|
|
|
|
1 |
张志华;EMI专用元件的选择和使用[J];安全与电磁兼容;1994年01期 |
2 |
高勇,陈治明;新型电力电子器件与功率集成电路最新进展[J];半导体技术;1997年03期 |
3 |
周宝霞,陈治明;MCT最大可关断电流的解析分析[J];半导体学报;1998年06期 |
4 |
杨启平,薛五德,蓝之达;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变压器故障诊断[J];变压器;2000年03期 |
5 |
贺以燕;关于电力变压器承受短路能力问题的探讨[J];变压器;1996年09期 |
6 |
关志成;张仁豫;薛家麒;马霜;李楠;;自然污秽可溶盐构成及其对污闪电压值的影响[J];电瓷避雷器;1989年06期 |
7 |
万遇良;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应用[J];电工电能新技术;1995年02期 |
8 |
王猛,谈克雄,高文胜,郑重;局部放电脉冲波形的时频联合分析特征提取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2年02期 |
9 |
刘卫东,金立军,钱家骊,张雅林,申豫章,王淑平;铁氧体磁环抑制GIS的VFTO的可能性[J];电工技术学报;2002年04期 |
10 |
魏云冰,黄进,牛发亮,任秉知;基于小波脊线的笼型异步电动机转子故障特征提取[J];电工技术学报;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