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耐温抗盐型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车玉菊  
【摘要】: 目前,鉴于三次采油中的油藏温度高以及矿化度高的特点,要使驱油剂达到理想的效果,聚合物必须具有很好的增粘能力和很强的耐温、抗盐及抗剪切能力。但如何进一步改善聚合物的性能,更好的适应油田需要,目前与之相应的理论还不够完善,使耐温抗盐聚合物的改进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研究开发增粘性能好,耐温、抗盐、使用性能优良并能广泛应用于石油工业的驱油聚合物,研究耐温抗盐聚合物的结构与溶液特性的关系及其水溶液的聚集行为,探讨分子间增粘机理,提供改进聚合物的理论基础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在聚合物中引入具有特殊功能的结构单元,如具有耐温抗盐功能的结构单元、具有疏水缔合功能的结构单元等,是提高聚合物耐温抗盐性能的有效途径。本论文的工作是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以及发展趋势展开的,主要研究具有耐温抗盐性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共聚物溶液聚集行为及其实际应用性能。主要工作和实验结果分为以下几方面: 1、通过丙烯酰胺(AM)与磺酸甜菜碱型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N,N-甲基丙磺酸盐(DMAPS)水溶液共聚,合成了一系列离子单体含量不同的两性离子共聚物P(AM/DMAPS),并通过核磁、红外、元素分析等手段进行表征。通过静态光散射、动态光散射、凝胶色谱-光散射研究了聚合物P(AM/DMAPS)的溶液聚集行为,考察了聚合物浓度、各种盐、老化时间及温度对聚合物溶液聚集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聚合物P(AM/DMAPS)在纯水及0.1mol.L-1 NaCl溶液中以单分子链与分子间聚集体共存的形式存在。当聚合物浓度1.0g.L-1时,正负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分子内缔合;当聚合物浓度1.0g.L-1时,此时聚合物聚集行为以分子间缔合为主。各种盐(NaCl、NaBr、NaI、MgCl2、CaCl2)对聚合物P(AM/DMAPS)的溶液聚集行为有双重作用。加入少量的盐,溶液离子强度增加,有利于分子内缔合及分子间聚集体的解缔合。继续增大盐浓度,溶液离子极性进一步增强,溶液以分子间缔合为主。温度的升高有利于聚合物分子间缔合。聚合物P(AM/DMAPS)与油田用驱油剂AP-P4和SNF复配,能大大提高驱油剂的增粘性及热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性能。 2、通过丙烯酰胺(AM)与甲基丙烯酰氧乙基-N,N-二甲基丙磺酸盐(DMAPS)、甲基丙烯酸十八醇酯(SMA)胶束共聚,合成了一系列疏水单体含量不同的疏水改性两性离子共聚物P(AM/DMAPS/SMA),并通过核磁、红外、元素分析、静态光散射等手段进行表征。通过表面张力、动态光散射及体相流变等方法研究了共聚物的表面活性以及聚合物浓度、外加盐、温度及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对其溶液聚集行为的影响,最后通过粘度测试考察了聚合物的实际应用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聚合物浓度在0.07wt%以上时,聚合物溶液表现出明显的表面活性,且随着聚合物的NH的增大表面活性增强。由于两性离子单体的引入,使得聚合物溶液具有优良的耐温抗盐性能,在盐水溶液中的增粘效果显著。在聚合物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SDS、DTAB和TX-100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明显大于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SB3-12的影响,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的影响最佳。聚合物ADS与油田用驱油剂AP-P4复配后,使得驱油剂AP-P4体系的增粘性及热稳定性都有所提高,具有较好的应用性能。 3、通过丙烯酰胺(AM)与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DMDAAC)、甲基丙烯酸十八醇酯(SMA)胶束共聚,合成了一系列疏水单体含量不同的疏水改性阳离子共聚物P(AM/DMDAAC/SMA),并通过核磁、红外、元素分析、胶体滴定、静态光散射等手段进行表征。通过凝胶色谱-光散射、动态光散射、表面张力、荧光光谱等研究了聚合物P(AM/DMDAAC/SMA)的溶液聚集行为、表面活性和疏水微区的极性,考察了聚合物浓度、盐、温度对聚合物溶液聚集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在0.1mol.L-1 NaCl溶液中,当聚合物浓度0.5mg.mL-1时,疏水基团间以分子内缔合为主;当聚合物浓度0.5mg.mL-1时,此时聚合物聚集行为以分子间缔合为主。NaCl的加入使得聚合物的流体力学半径先减小后增大,呈现出良好的抗盐性能。同时聚合物盐溶液的流体力学半径随着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大,说明聚合物具有较好的耐温性。由于疏水单体SMA的引入,聚合物水溶液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及较低的疏水微区极性。 4、通过丙烯酰胺(AM)与全氟己基乙基丙烯酸酯(PFHEA)共聚,合成了一系列疏水单体含量不同的全氟改性共聚物P(AM/PFHEA),并通过核磁、红外、元素分析、静态光散射等手段进行表征。通过动态光散射法及振荡气泡法考察了聚合物溶液体相及气液界面的聚集行为,详细研究了聚合物0.001-1.0wt%浓度范围内的动态界面张力及气液界面扩张粘弹性。研究表明:聚合物在溶液中易于疏水缔合,形成分子聚集体,临界缔合浓度约在0.7wt%左右。聚合物的界面张力及其随时间降低速率的大小与氟碳疏水基团含量有关。氟碳疏水基团含量越高,界面张力越低,界面张力降低速率越大。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大,扩张模量E、弹性模量E’及粘性模量E”先增大后减小,有一最大值。当在30-50℃内升温时,扩张模量E及弹性模量E’呈“V”变化,即先减小后增大,而扩张粘性模量E”呈相反变化规律。综上所述,聚合物的结构组成及温度对其扩张流变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5、通过丙烯酰胺(AM)与甲基丙烯酰氧乙基-N,N-二甲基丙磺酸盐(DMAPS)/全氟己基乙基丙烯酸酯(PFHEA)共聚,合成了一系列疏水单体含量不同的全氟改性两性共聚物P(AM/DMAPS/PFHEA),并通过核磁、红外、元素分析、静态光散射等手段进行表征。通过动态光散射法、表面张力法、粘度法及共振散射光谱法考察了聚合物溶液的聚集行为,详细研究了聚合物浓度及外加盐对其溶液中分子聚集行为的影响和聚合物的应用性能。研究表明,聚合物溶液表现出较强的表面活性,且随着聚合物中的氟碳疏水基团含量的增加表面活性逐渐增强。聚合物浓度0.1 mg.mL-1时,聚合物分子间相互作用以分子内缔合为主;当聚合物浓度0.1 mg.mL-1时,此时聚合物分子间相互作用以分子间缔合为主。外加盐(NaCl和MgCl2)的加入有利于聚合物分子间的疏水缔合作用。聚合物与油田用驱油剂AP-P4和SNF复配,能大大提高驱油剂的增粘性及热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性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韩利娟;马盼盼;陈洪;叶仲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疏水缔合两性聚合物的性能影响[J];应用化工;2014年03期
2 戴永胜,刘金河,叶天旭,张亚周;疏水缔合水溶性耐温耐盐聚合物的研究进展(一)[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3年19期
3 张黎明;油田用水溶性两性聚合物[J];油田化学;1997年02期
4 李步海,邹群,孙小梅;聚合物-盐-水液-固萃取新体系的研究现状与前景[J];分析化学;1998年08期
5 马骁飞,郭睿威,方道斌;水溶性荧光聚合物的合成和应用[J];广州化工;1999年01期
6 ;2025年印度塑料出口将占全球3%[J];塑料工业;2018年04期
7 ;聚合物粉末床融合技术将成为3D打印领域增长最快的领域[J];山东化工;2018年16期
8 马明亮;林静;万菲;马衍轩;冯超;卢桂霞;张家栋;;有机-无机杂化一维磁性自组装聚合物纳米链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7年05期
9 刘小靖;王记增;;半柔性管状聚合物的微结构化蠕虫链模型(英文)[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2期
10 陆周;钱旭东;周颖;叶旭初;;多省并醌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塑料科技;2017年07期
11 王顺风;马雪;杜浪;李亚林;;粉煤灰粒径对地质聚合物孔结构及性能的影响[J];非金属矿;2017年05期
12 刘乐平;贺艳;何立平;谭华;;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水泥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5年07期
13 刘璇;崔孝炜;;铁尾矿-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14 段然;吉虎;孙跃文;吴琦;魏珂瑶;李海英;雷良才;;抗菌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16年06期
15 ;2015'中国聚合物应用趋势发展论坛[J];聚氨酯;2015年02期
16 张扬扬;;两性聚合物的研究进展[J];化工管理;2015年10期
17 ;医用聚合物领域的开拓与创新[J];聚氨酯;2015年05期
18 ;未来五年欧洲聚合物需求增幅或将缓慢[J];工程塑料应用;2015年08期
19 郑宁来;;亚太聚合物泡沫增速显著[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1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薄淑琴;;高温凝胶色谱与静态、动态激光光散射联用在聚合物表征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高聚物分子表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姜鑫;牟建海;;功能性聚合物在织物与表面护理中的应用[A];第29届[2009]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唐清泉;张科;;合成水溶性蝌蚪状聚合物[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C];2015年
4 谢庄;周学昌;郑子剑;;聚合物笔印刷术制备大面积任意图案高分子结构[A];2012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张启路;;可降解温度相应聚合物的制备、性能及应用初探[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F:生物医用高分子[C];2017年
6 曹佳民;左传天;丁黎明;;基于新型内酰胺受体单元的聚合物光伏材料[A];中部四省化学化工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6年
7 赵宏刚;温激鸿;郁殿龙;温熙森;;含周期球形微珠的聚合物声衰减特性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振动与噪声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侯剑辉;;聚合物光伏面临的挑战与近期进展[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 能源高分子[C];2015年
9 张娜;汪太生;张珂;白如科;;可溶性二维共价聚合物的合成和表征[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C];2015年
10 刘焘;霍利军;孙晓波;王朝晖;孙艳明;;新型宽带隙聚合物给体材料在有机光伏器件中的应用[A];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 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车玉菊;耐温抗盐型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解晓华;某些聚合物光电材料的理论计算[D];西南大学;2012年
3 温善鹏;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李文芳;螺旋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5 张灿阳;多肽聚合物及其抗癌药物主动靶向递送体系[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6 刘乐平;磷酸基地质聚合物的反应机理与应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7 黄毅;地质聚合物的制备、改性及应用于环境治理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8 黄渊帅;基于苯并二噻吩及芴的聚合物光伏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9 王亚超;碱激发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强化增韧及耐久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10 刘波;苯并稠杂环类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洁;NTO/AA/MMA/TBEM/HM成膜聚合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2 朱鹏程;高效低成本构筑基于蝶烯及其衍生物的有机微孔聚合物[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3 陆嘉伟;含糖聚合物的新型合成方法及其生物学应用[D];苏州大学;2014年
4 楼思斌;水溶性炔丙酰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与表征[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5 朱晓敏;粉煤灰地聚合物材料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6 刘宇;离子传导型发光交替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7 刘金菊;基于炔键的水/醇溶共轭小分子/聚合物的设计和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8 尹明莹;苯胺基电致变色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9 卢小伟;咪唑功能化介孔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二氧化碳转化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10 胡甫嵩;新型瓜环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对磺胺抗生素吸附机理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海英;可刚可柔 新光控聚合物能转换特性[N];科技日报;2018年
2 庞晓华;全球聚合物市场竞争加剧[N];中国化工报;2012年
3 石景文;巴西今年聚合物需求将增13%[N];中国化工报;2010年
4 李莉;聚合物扩能工程平稳运行[N];黑龙江日报;2010年
5 庞晓华;2009年欧洲聚合物市场需求将“缩水”[N];中国石化报;2009年
6 蔡永源;高吸水聚合物应用前景广阔[N];中国化工报;2001年
7 赵工;聚合物多元醇全球市场正逐渐转好[N];中国建材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李闻芝;SABIC亚洲聚合物业务发展提速[N];中国化工报;2011年
9 通讯员 李莉;聚合物扩能装置进入全面生产状态[N];大庆日报;2010年
10 童全生;欧洲聚合物需求疲势短期难改[N];中国化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