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基快淬态纳米晶薄带的制备与磁性
【摘要】:
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金属软磁材料在世界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中的基础作用越来越重要,对金属软磁材料的开发利用也逐步深入和广泛。
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日立金属实验室的吉泽克人(Yoshizawa)等人发明了铁基纳米晶软磁材料,他们发现将少量Cu和Nb加入FeSiB合金中,经过退火处理后会形成纳米晶软磁材料。(商品牌号FINEMET)。这种材料已经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日本的Suzuki等人于1990年发现Fe-M-B (M=Zr,Hf, Nb)系合金具有优异的软磁性能。
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功能材料在世界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铁基纳米晶Fe-Cu-Nb-Si-B软磁材料已工业化生产,广泛应用于漏电保护装置的零序互感器,开关电源主功率变换器,高压隔离脉冲变压器,特殊电感器,滤波电感元件,弱磁传感器,BL传感器模块,霍尔电流传感器急速磁芯,中高频大功率CD型变压器铁芯,逆变式电焊机,逆变式等离子切割机,装甲车用逆变电源,舰艇用直流电源,超声波粉碎机电源,不停电电源,X光机电源等,应用范围极其广泛。2000年我国金属软磁材料的产量达到300t,2002年达到600t,目前,我国年产500t纳米晶的生产线已经建成,产能已跃居世界第三位。
铁基纳米晶Fe-Cu-Nb-Si-B是日本日立金属公司Yoshizawa发现的材料。Fe-(Zr,Nb)-B是日本东北大学发现的。虽然我国目前大量生产纳米Fe-Cu-Nb-Si-B材料,但受到日方知识产权专利的限制。对新型金属软磁纳米晶的研究是急需和紧迫的。目前,对Fe基纳米晶软磁材料的晶化主要是通过后期退火处理工艺达到晶化状态。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只需要改变Cu含量和适当调节快淬速率,就可以直接制备纳米晶软磁材料而无需后期退火处理工艺。这样既节省了能源,又简化了制备工艺。本论文内容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本论文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
1.用快淬甩带法,通过改变合金中Cu含量和适当控制快淬速率直接制备了Fe78-xSi9B13Cux(x=0,1,2,3,3.5,4)快淬态纳米晶薄带而无需后期退火处理工艺。由X射线衍射图发现薄带中析出了α-Fe(Si)纳米晶粒。薄带中平均晶粒大小D在20-40nm之间。测量了快淬纳米晶薄带的饱和磁化强度、磁致伸缩系数、起始磁导率和磁阻抗效应,研究了他们与快淬薄带中Cu含量变化的关系。并得到了相应的图谱和规律。
2.制备了Fe77.5-xSi13.5B9Cux(X=0,1,2.5)快淬薄带,研究了薄带的快淬态纳米晶化。分析了该快淬态薄带的晶化结构和微结构。由X光射线衍射仪发现该快淬态薄带析出α-Fe(Si)纳米晶粒。
3.快淬甩带法无需后期退火处理直接制备了Fe85-xNb6.8B7.7Cux(x=0,1,3)快淬态纳米晶薄带,由X射线衍射图发现薄带析出了α-Fe纳米晶粒,其晶粒大小在13-23nm左右。测量了快淬态纳米晶薄带在不同外加磁场、驱动电流频率下的电阻,电感值,通过计算阻抗变化率,得到了纳米晶薄带的阻抗变化率与磁场的图谱和规律。研究了快淬纳米晶薄带的磁电阻,电感等随交流驱动频率的变化关系。
4.通过对上述三种快淬态纳米晶薄带的晶化结构与微结构分析,得到了Cu元素有细化快淬纳米晶薄带颗粒的作用,Cu元素能促进α-Fe和α-Fe(Si)晶粒的成核和体积分数的增加。随着Cu含量的过量,Cu原子簇粗化,α-Fe(Si)有效成核位置减少了,并出现了FeB相。降低了两种快淬纳米晶薄带的软磁性能。
|
|
|
|
1 |
庞士智,刘义杰,张矩;过渡元素Os与Fe的特性及其关系[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4期 |
2 |
周峨,刘中华,陈雯,谢海云,袁章福;富铁菌液浸出硫化铜精矿中砷的实验初探[J];过程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
3 |
衷明华,黄振中;应用偏最小二乘法校正原子吸收测定Fe和Mg的干扰[J];光谱实验室;2000年04期 |
4 |
刘振波,刘永明,姜贵琳;ICP-AES法快速测定葡萄酒中S、P、Fe[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5年03期 |
5 |
陈丽芬;方小汉;陈红丽;;Fe含量0.2%以上对ZL101-T6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J];铸造设备研究;2007年04期 |
6 |
靳新娣;双聚焦扇型磁式高分辨ICP-MS在人体铁稳定同位素示踪研究中的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年02期 |
7 |
曾潮流,王文,F.C.Rizzo,吴维;Fe-2Ce和Fe-5Ce合金在600-800℃空气中的氧化行为[J];金属学报;1998年10期 |
8 |
衷明华,张秋兰;岭回归原子吸收光谱法同时测定Fe和Pt[J];光谱实验室;2003年06期 |
9 |
徐钟际,徐敏荣,徐玮,李建华;煤矿废水Fe、Mn处理技术研究[J];贵州环保科技;1999年01期 |
10 |
李元,王勋陵,胡之德;田间增强UV-B辐射对麦田生态系统Fe营养和累积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0年02期 |
11 |
李志香,魏培海;调味品中Ca、Fe、Zn含量的测定[J];中国调味品;2000年01期 |
12 |
张兆祥,阎军;FAAS法对三种制备样品方法的研究[J];光谱实验室;1998年03期 |
13 |
任丽丽,张涛,赵金凤,林励吾;Fe对Co/HZSM-5在甲烷选择还原NO中活性的影响[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14 |
姚萍屏,李世鹏,熊翔;Fe和SiO_2对铜基摩擦材料摩擦学行为的对比研究[J];湖南有色金属;2003年05期 |
15 |
达古拉;付戈妍;;微量滴定法测定粉煤灰中铁的含量[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16 |
王润平;毛树红;池永庆;段秀琴;刘军;;费托合成铁基催化剂助剂的研究概述[J];天津化工;2008年01期 |
17 |
赵世勇,张波,马厚义,陈慎豪;按逆向而行的思路研究硫酸溶液中铁的电化学振荡[J];化学学报;2000年12期 |
18 |
赵宗彬,李文,李保庆;半焦负载钙和铁催化还原NO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1年05期 |
19 |
徐毓荣,徐钟际,徐玮,向申,封珩;水温分层型水库铁、锰垂直分布特征[J];湖泊科学;1999年02期 |
20 |
胡洛翡,刘婞;ICP-AES法测定硅钙合金中铁、铝、锰[J];冶金分析;200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