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冯英凯,徐剑铖,杨庆华,钱桂生;地塞米松对内毒素肺损伤大鼠Th1/Th2细胞偏移的影响[J];现代免疫学;2004年02期 |
2 |
顾军花,陈湘君,苏励;复方“自身清”对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亚群的作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3 |
王榕平,吴丹红,金源,黄萍;原发性肝癌辨证分型与免疫指标相关性的研究[J];福建中医药;2001年02期 |
4 |
王素兰,温方红,张乐玲,伊长英,于风玲;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年06期 |
5 |
张清勇,杜英,梁长春,王铁栓,阮丽荣,李倩如,魏云,徐梅英;重症肌无力患者CD4、CD8细胞表面Fas分子的变化[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年03期 |
6 |
高晓明,鲁琰;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2年03期 |
7 |
程涛,李灼亮,伍伟玲,刘惠萍,谢庆;登革热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及IL-6的检测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4年09期 |
8 |
周卿;陈书艳;林强;张琼;颜雪芸;王飞;;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血管新生及eNOS及RhoA表达的影响[J];上海医学;2007年S1期 |
9 |
赵大力;;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年11期 |
10 |
陈虹;李岩;;阿托伐他汀诱发乙型肝炎复发[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8年03期 |
11 |
任晓华;崔文丽;;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08年09期 |
12 |
王笑梅,施凌方,刘奕,王立平,张剑平,乔占兵,兰孟东,陈凤欣,刘庄,徐道振;252例SARS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改变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3年10期 |
13 |
康连鸣,赵彦芬,李力;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降脂及安全性对比研究[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3年05期 |
14 |
陈斌,邓玉莲,吴志勇,高美钦,郑伟,黄爱民;阿托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年06期 |
15 |
栾红,李卿慧;阿托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载脂蛋白A1和B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4年08期 |
16 |
魏丹,任江华,曹茂银;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肿瘤坏死因子-α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影响[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4年02期 |
17 |
曾武涛,冷秀玉,王礼春,廖新学,马虹;早期调脂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4年05期 |
18 |
王少学;韩双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5年06期 |
19 |
杉杉;;阿托伐他汀改着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对西地那非的反应[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6年11期 |
20 |
张春平;;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具有重要的急性抗炎效应: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6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