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浒传》的影视改编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艺术逐渐成为新兴而蓬勃发展的艺术样式。从其诞生之初就一直与文学名著有着不解之缘:一方面,影视艺术需要从名著中汲取素材,提升自身的艺术内涵;另一方面,古典名著也需要通过影视艺术这一现代的艺术手段来实现传承,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
与文学作品不同,影视作品始终与票房及收视率紧密相连,经济利润可以说是衡量影视作品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从《水浒传》自身而言,具有改编为影视剧的优势,它相对独立的情节,既适合为单个人物立传的影视剧作的改编,也适合改编为史诗般的恢弘巨著。它所塑造的众多性格鲜活、形态各异的好汉形象,也以其独特的个性得以家喻户晓。广泛的受众群无疑是推动高收视率及高经济利润的重要助推剂,从这个意义上说,《水浒传》便拥有改编为影视作品得天独厚的优势。事实也正是如此,几乎每部关于《水浒传》题材的影视作品尚未开拍,就能引来无数期盼,播出之后也能拥有无数争议,这是其他各类题材的影视作品很难做到的。因此,许多导演都会选择《水浒传》的题材。
从默片时代的电影到当代新兴的电视剧,对《水浒传》的影视改编成果显著。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欣赏习惯逐渐多元化,关于《水浒传》的影视改编方式也逐渐多样化:有忠实于原著的移植式改编,有只选取原著某些素材的取材式改编,还有与原著相去甚远的演义式改编,它们各自以其独特的方式大放异彩。
对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从开始便存在着是否应该忠实于原著、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忠实于原著的争论。毫无疑问的是,我们无法苛求影视剧作一味照搬原著。
首先,影视剧作与文学著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样式,因此影视改编是不可能做到完全与文学原著一致的。
其次,对同样的文学著作的理解每个改编者是有不同的,每个时代的改编者和观众的审美习惯也不尽相同,无法形成统一的准则供大家遵守。
再者,随着社会的进步,就文学著作本身而言,它必然有些落后于时代的思想,作为当代的改编者面对当代的观众,必须要去除落后因素,弘扬先进理念。
所以,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不同方式的影视改编,但同时也要警惕某些将文学名著庸俗化的倾向。
由于影视改编不是单纯对原著的照搬,而是融合着改编者的创造,因此,受所处时代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水浒传》的影视改编作品在每个时代都会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下,人们普遍追逐商业利益,对影视作品的影响便是使得文学名著逐渐成为消费对象。为吸引观众以增加收益,改编者不惜消解文学名著的审美传统和历史内涵,在屏幕和银幕上过度将暴力审美化,将人性欲望提高到重要位置,并通过运用高科技手段以满足观众的感官刺激。对于这些新现象,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更要注意谨防其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