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CH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ER、PR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检测细胞命运决定因子Cell fate determination factor Dachshund (DACH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复杂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其与ER、PR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探讨DACH1、ER和PR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从而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新的依据。
方法
1.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2年5月年1月~2007年12月间收治的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80例,患者年龄在25~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3岁。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1988)提出的内膜样癌组织3级分类法,该8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中病理学分级为G1级的有26例,占32.5%,病理学分级为G2级的有29例,占36.25%,病理学分级为G3级有25例,占31.25%。根据FIGO,2000年手术病理分期标准:Ⅰ期患者共44例,占55%,Ⅱ期患者共3例,占3.75%,Ⅲ期患者共32例,占40%,Ⅳ期患者1例,占1.25%。按病理类型分类,子宫内膜样腺癌共56例,占70%,腺鳞癌共8例,占10%,浆液性乳头状腺癌共6例,占7.5%,透明细胞癌共7例,占8.75%,鳞癌1例,占1.25%,未分化癌2例占2.5%。80例标本中子宫肌层浸润≤1/2的患者共21例,占26.25%,子宫肌层浸润1/2的患者共18例,占22.5%。无肌层浸润的患者共41例,占51.25%。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共14例,占17.5%,无淋巴结转移的共66例,占82.5%。另外,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有22例行血CA125检测,其中10例患者血CA125值增高,12例正常。选取同期因其他疾病而行手术切除的正常子宫内膜患者20例(增殖期内膜10例,分泌期内膜1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10例、子宫内膜复杂增生患者10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子宫内膜癌、20例正常子宫内膜、1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10例复杂增生内膜组织中DACH1蛋白的表达,比较DACH1蛋白在各种组织中的表达的差异,分析DACH1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病理学分级、肌层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学类型、年龄、血CA125值等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及其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同时检测8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并分析DACH1、ER和PR之间表达的相关性,初步探讨DACH1蛋白、ER和PR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DACH1蛋白在不同组织中阳性率的比较,及其表达与各临床病理指标之间关系的比较采用χ2检验,DACH1蛋白、ER、P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检验相关分析。应用Breslow (Generalized Wilcoxon)法计算并比较DACH1蛋白表达阳性组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和DACH1蛋白表达阴性组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并绘制生长曲线。
2.选择我院2008年间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新鲜子宫内膜标本20例,另取门诊刮宫后病理证实的正常内膜组织10例,不典型增生内膜组织5例,作为对照,所有标本取材后立即放入液氮中,对以上新鲜标本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ACH1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作为对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的验证。同时以已知的DACH1蛋白表达阳性的Hela细胞作为该实验的阳性对照。DACH1蛋白在不同组织中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DACH1蛋白表达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腺体细胞胞核中,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DACH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不典型增生和复杂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6.3%(29/80)95%(19/20)、8/10、10/10,DACH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非癌的几组(P=0.000)。手术病理分期为Ⅰ期的内膜癌组织中DACH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7.7%,手术病理分期为Ⅱ-Ⅳ期的子宫内膜癌组织中DACH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22.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分级为G1-G2级的内膜癌组织中DACH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3.6%,病理分级为G3级的内膜癌组织中DACH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2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内膜样癌组织中DACH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2.2%,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中DACH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2/16,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DACH1蛋白表达缺失与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和组织学类型呈显著正相关。DACH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程度及患者年龄无关(P0.05)。
2.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DACH1蛋白阳性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DACH1蛋白阴性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
3.8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有34例呈ER阳性表达,表达阳性率为42.5%,42例呈PR阳性表达,阳性率为52.5%,ER阳性组DACH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7.06%(16/34),ER阴性组DACH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26.09%(12/46),PR阳性组DACH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2.4%(22/42),PR阴性组DACH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18.4%(7/38),Spearman秩检验相关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DACH1蛋白表达与ER蛋白表达呈正相关(ρ=0.245906,P=0.0279),DACH1蛋白表达与PR蛋白表达呈正相关(ρ=0.3527758,P=0.001330)。
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进一步验证了DACH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不典型增生等非癌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结论
1.DACH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DACH1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复杂增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并与手术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类型有关,DACH1蛋白阳性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DACH1阴性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提示DACH1基因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相关抑癌基因,其表达缺失可能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浸润、演进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判断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标志。
2.DACH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降低,ER、P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也降低,且DACH1和ER、PR的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推测DACH1基因可能参与ER、PR表达的调控。
3.DACH1、ER、PR之间可能通过某种共同的通路影响子宫内膜细胞的生长。从而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联合检测DACH1、ER、PR蛋白的表达情况,将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可以为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
|
|
|
1 |
刘岩丽;刘萍;;子宫珠蛋白与子宫内膜癌[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年02期 |
2 |
刘江波;子宫内膜癌的子宫冲洗标本细胞学与组织学的比较[J];国际肿瘤学杂志;1982年04期 |
3 |
程志刚;;用Heyman囊或宫腔管治疗子宫内膜癌放射剂量的计算[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83年02期 |
4 |
胡世昌;和建中;;123例子宫内膜癌病理分析[J];云南医药;1988年02期 |
5 |
郎景和;;第六讲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估价[J];中国临床医生;1988年07期 |
6 |
;子宫内膜癌孕激素受体含量与醋酸甲孕酮作用的关系[J];福建医药杂志;1990年03期 |
7 |
戴庆棠;;雌激素替代疗法与子宫内膜癌危险性的若干争论[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0年05期 |
8 |
张友忠;殷立基;;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文献综述)[J];现代妇产科进展;1991年01期 |
9 |
刘静,薛改零,田芳,易涛,原韶玲,郑署民,魏丽君;子宫内膜癌的B超诊断(附60例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2年02期 |
10 |
王骅,王志瑾;影响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预后因素的COX模型分析[J];癌症;1996年04期 |
11 |
朱笕青;国家癌症资料基地有关子宫内膜癌的报告[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96年06期 |
12 |
杜成杰;;雌激素替代疗法与恶性肿瘤[J];健康博览;1996年01期 |
13 |
朱春芝,卓新;子宫内膜癌手术前后诊断差异比较[J];浙江肿瘤;1998年02期 |
14 |
付占昭,邹玉环;综合治疗子宫内膜癌24例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1998年03期 |
15 |
王玲!200070上海,吴宇芬!200001上海;青年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1999年03期 |
16 |
徐晓红;;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学诊断[J];国外医学情报;1999年05期 |
17 |
孔北华,李鹏;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及手术分期[J];山东医药;2001年08期 |
18 |
彭芝兰;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年04期 |
19 |
丘仑兴,李诚信;子宫内膜癌的放射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年04期 |
20 |
李静,邢辉,高庆蕾,张阿丽,卢运萍,马丁;环氧合酶-2在子宫内膜癌中上调表达的临床意义[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