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治易方法研究与反思
【摘要】:
《周易》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在后世不断的被加以注释,而这些各具特色的注解共同构筑成一条蔚为壮观的易学长河。由于治易方法的不同,易学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归其大端它们可分为象数与义理两种。作为象数易学流派代表的汉代易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过分的拘泥于象数优位理念而走向繁琐、僵化,于是身处汉魏之际的治易学者,都开始通过各种尝试去寻求易学新的突破,王弼无疑是他们中的集大成者。他通过对《周易》的重新注解掀起了一场易学革命,从而完成了象数易学向义理易学的转向,成为易学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人物,受到历来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尽管学界对于王弼易学已经有了较为深入而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但这并不是说,王弼易学的各种问题都得到全面的解释。比如在“扫象”问题上,尽管学者们已经认识到用“尽废象数”来界定王弼的这一主张有所偏差,开始在不同程度上予以反思,然而在纠偏的过程中则又往往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出现了一些对王弼易学的误读;另外,在王弼是否“以老解易”的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多争议,也还有进一步说明的必要。而从研究进路上来看,以往研究的着眼点主要是在通过对王弼解易体例的具体研究进而展现出其与两汉易学的不同与超越之处,再就是立足于王弼所处的玄学风潮之下,凸显其易学中所含具的老庄思想与玄学精神,本文则希望在新的视角下对王弼易学重新展开思考,以期有所发明。
本文以王弼的治易方法为研究对象,一方面,研究王弼注《易》的具体方法与体例,分别对王弼的“扫象”主张、象辞之间关系,以及卦爻之间关系等问题做一探讨;另一方面,分析王弼通过对《周易》注解表现出的独特思想,具体针对其中的“以老解易”问题、“得意忘言”的方法论,以及“崇本举末”的整体观展开探讨。文章希望通过双向度的研究,对王弼的独特治易理路有所诠说,并进而展现中国传统的即述即作的注疏特色。
|
|
|
|
1 |
吴加才;;王弼“得意忘象”说的形成及其美学意义[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
2 |
翁正石;;王弼的言意之辩[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
3 |
李德仁;;《易经》卦主简介[A];孔学研究(第十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10年 |
4 |
蕭聖中;;《周易》古经简本、帛本及通行本续札九则[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
5 |
李德仁;;“为往圣继绝学”——《周易集解纂疏》读书笔记[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
6 |
徐阳春;;简论魏晋“言意之辩”[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
7 |
黄易;;儒学文化超时空现象探析[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
8 |
刘固盛;;论张舜徽先生的《老子》研究[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
9 |
石厉;龙驿;;经学系辞[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
10 |
杨立华;;论张载哲学中的感与性[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