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头梅童鱼和黑鳃梅童鱼的形态学、遗传学研究
【摘要】: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与黑鳃梅童鱼(C. niveatus)同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梅童鱼属(Collichthys),均为我国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
本研究对两种梅童鱼开展了传统形态学、耳石形态比较、线粒体DNA全序列研究,分析了两种梅童鱼的系统发育关系,以明确两种梅童鱼的分类地位及其分化程度。此外,还以黑鳃梅童鱼为外群,对棘头梅童鱼5个地理群体进行了传统形态学、耳石形态、控制区序列及Cyt b基因序列研究。
1.运用形态学方法研究了两种梅童鱼共59个个体的形态差异。对两种梅童鱼的顶枕部小棘、臀鳍第一鳍棘、鳔侧枝、鳃腔和耳石等部位进行拍照,并开展了两种梅童鱼传统形态学的8个分节特征和14个量度特征的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单因子方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梅童鱼除鳔侧枝数有明显差异外,其它可数性状均无明显差异;在7个量度特征上存在极显著差异。对两种梅童鱼耳石的17组形态学数据进行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单因子方差分析,在7个变量上存在极显著差异。研究发现耳石形态可作为梅童鱼两种间鉴别特征之一,且比传统形态学量度特征有较大的优势。
2.利用长距离PCR (Long-PCR)技术和常规PCR技术结合的方法,扩增了两种梅童鱼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棘头梅童鱼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为16451 bp,黑鳃梅童鱼为16450 bp,其基因序列及构成与其他硬骨鱼类类似。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均以ATG为起始密码子,其中ND1、CO1、ATPase8、ATPase6、ND4L、ND5、ND6和Cyt b基因具有完整的终止密码子,而ND2、COⅡ、COⅢ、ND3和ND4基因具有不完全终止密码子。在L链上,ND6是仅有的一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分析比较了黄鱼亚科四种鱼类的控制区结构,终止序列区(TAS)、保守序列区(CSB-1,-2,and -3)均在黄鱼亚科四种鱼类控制区中发现,但未发现中央保守区(CSB-D,-E,-F);此外,四种鱼类中均发现了CSB-E典型的标志性片段GTGGG-box(黑鳃梅童鱼在相同位置碱基为GGGGG)。基于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全序列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结果支持了将黄鱼亚科分为黄鱼属和梅童鱼属的形态学分类结果。
3.棘头梅童鱼是我国沿海常见经济鱼类,本文对采自连云港、上海、舟山、温州和深圳5个地理群体共136尾棘头梅童鱼的传统形态差异和耳石形态差异进行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单因子方差分析。研究结果均显示中国沿海棘头梅童鱼5个地理群体间存在较大程度的分化,南北群体间有明显差异,该研究结果为棘头梅童鱼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形态依据。
4.为检测更新世冰期气候变迁对西北太平洋海洋生物进化历史的影响以及海洋生物的扩散能力,我们研究了棘头梅童鱼的系统地理格局和扩散模式。利用PCR技术对5个地理群体的棘头梅童鱼380bp的控制区序列进行分析,在109个个体中,总共检测到40个单倍型,3个单倍型类群,这三个单倍型类群间的分化时间发生于100万年前的更新世中期,更新世冰期的海平面下降使西北太平洋边缘海之间产生隔离,可能是三个单倍型之间发生分化的原因。三个单倍型类群在地域上的分布频率具有明显差异。分子方差分析以及群体间分化指数FST值均显示棘头梅童鱼群体内存在明显的群体遗传结构。这些结果提示:尽管具有较强的潜在扩散能力,棘头梅童鱼群体间的基因交流却非常有限。中国东海棘头梅童鱼群体间没有检测到显著的系统地理格局,这可能是因为末次冰期后棘头梅童鱼群体在东海陆架区发生大范围栖息地扩张所引起的,扩散后新建立的群体尚未在迁移与漂变之间取得平衡。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917.4
|
|
|
|
1 |
郭昱嵩;王中铎;焦阳;刘楚吾;;鲈形目线粒体DNA蛋白编码基因的适用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
2 |
郭弘艺;唐文乔;魏凯;胡雪莲;;中国鲚属鱼类的矢耳石形态特征[J];动物学杂志;2007年01期 |
3 |
闫华超,高岚,付崇罗,牟萍;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分子学方法及应用进展[J];水产科学;2004年12期 |
4 |
董双林,王志余;国外对鱼类耳石日轮生长的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988年Z1期 |
5 |
李成华,李太武,宋林生,苏秀榕;福建南北泥蚶种内分化的RAPD分析[J];动物学研究;2003年05期 |
6 |
谢起浪;单乐州;王铁杆;吴洪喜;邵鑫斌;张维前;;浙南飞云江口棘头梅童鱼的资源调查和研究[J];渔业现代化;2006年01期 |
7 |
曾青兰,刘焕章;大口胭脂鱼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8 |
江胜锋;程家骅;;海洋小型鱼类研究进展[J];海洋渔业;2006年04期 |
9 |
任一平,刘群,李庆怀,程远;青岛近海小型鳀鲱鱼类渔业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2年01期 |
10 |
王可玲,尤锋,徐成,吴谡琦;5种海水鱼同工酶表达的组织特性及其电泳的初步分析[J];海洋与湖沼;1996年06期 |
|
|
|
|
|
1 |
黄瑞;张云飞;林旭吟;黄标武;陈武各;杨元乙;;近江蛏养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
|
|
|
|
|
1 |
罗秉征,卢继武,黄颂芳;东海带鱼春、夏和秋季产卵群体的生殖周期特性与种群问题[J];动物学报;1985年04期 |
2 |
常重杰,周荣家,余其兴;两种泥鳅不同群体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J];动物学报;2001年01期 |
3 |
张四明,吴清江,张亚平;从线粒体DNA控制区核苷酸序列论达式鲟、亚洲和北美洲中吻鲟的分类地位(英文)[J];动物学报;2001年06期 |
4 |
刘海,杨光,魏辅文,李明,胡锦矗;中国大陆梅花鹿mtDNA控制区序列变异及种群遗传结构分析[J];动物学报;2003年01期 |
5 |
施燕峰,单祥年,李健,张晓梅,张海军;赤麂线粒体全基因组的序列和结构[J];动物学报;2003年05期 |
6 |
李悦,吴敏,王秀玲;小鲵科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J];动物学报;2004年03期 |
7 |
丁少雄;王颖汇;王军;庄轩;苏永全;尤颖哲;李祺福;;基于16SrDNA部分序列探讨中国近海30种石斑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J];动物学报;2006年03期 |
8 |
朱世华;杨迎春;沈锡权;邹记兴;郑文娟;余红卫;黄勃;;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探讨笛鲷属的分子系统发生关系[J];动物学报;2006年03期 |
9 |
李思发,吕国庆,L.贝纳切兹;长江中下游鲢鳙草青四大家鱼线粒体DNA多样性分析[J];动物学报;1998年01期 |
10 |
刘相全,方建光,包振民,王如才;中国沿海帘蛤科贝类主要经济种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进展[J];动物学杂志;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