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太平洋局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主模态的比较研究
【摘要】:
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占重要地位,是影响我国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揭示该海域冬春季海表面温度异常影响大气环流的物理本质,本文依据混合层模式(CCM-ML)输出的数据和IPCC耦合模式(BCM2.0, CSIRO_MK3.5) Picntrl试验的输出数据,通过使用SVD、MCA、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以上模式输出结果及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不仅验证了前人关于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的部分结论,并得到以下创新性成果:
1.通过对BCM2.0、CSIRO_MK3.5耦合模式Picntrl试验结果和CCM_ML混合层模式结果的分析和比较发现,无论模式中是否包括海洋动力过程,北太平洋局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主模态都存在,大气对海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冬季超前一个月的反气旋风场会强迫出暖中心的“马蹄型”海温异常;海洋对大气的反馈主要表现为冬春季暖中心的“马蹄型”海温异常不仅可以导致海面反气旋风场加强,还可以持续4-7个月影响夏季或秋季的大气环流;夏季大气环流对暖中心的“马蹄型”海温异常可能的响应为海面气旋式环流异常,异常风速最大值出现在暖异常中心的上空(BCM2.0、CSIRO_MK3.5)或南部(CCM_ML)。以上模式中得到的北太平洋局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主模态主要特征与用观测资料得到的主要特征基本相同。
2.三个模式的结果有以下差异:“马蹄型”海温异常中心的位置不同,BCM2.0和CCM_ML模式中“马蹄型”海温异常中心位于北太平洋中西部,而CSIRO_MK3.5中该中心偏东;海温异常影响后期大气的时间不同,BCM2.0模式中晚春海温异常对早秋大气的影响最明显;CSIRO_MK3.5中则为晚冬海温异常对秋季大气的影响最明显;CCM_ML中为冬季海温异常对夏季大气的影响最明显。三个模式中CCM_ML模式的结果与观测结果的分析最接近。
3.依据对不包含海洋平流变化的CCM_ML耦合模式输出结果的分析发现:风-蒸发-SST (WES)机制在冬季北太平洋“马蹄型”海温异常的形成和维持中起到重要作用:冬季,阿留申低压减弱会导致北太平洋中西部西风带海域海面风减弱(东风异常),海面失热减小,SST正异常;同时,西风带北部西风加强,北太平洋东部和南部海域东北信风加强,海面失热增加,SST负异常;从冬季到春季“马蹄型”海温异常与阿留申低压异常通过WES机制构成了一个正反馈,有利于“马蹄型”海温异常的持续;从春季到夏季,与暖中心的“马蹄型”海温异常对应的是北太平洋中纬度的气旋式环流异常,在SST正异常区的西南侧和负异常区的大部分海域WES机制对“马蹄型”海温异常的维持都有一定的贡献,该贡献小于WES机制在冬季的贡献。对观测资料的类似分析也证明了WES机制在“马蹄型”海温异常持续中的重要性。
本文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前人发现的北太平洋局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主模态的存在性,而且估计了WES机制在该主模态形成和SST异常从冬春季持续到夏秋季过程中的贡献,为利用冬春季海温异常预测夏秋季大气环流异常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P732
|
|
|
|
1 |
王在文,李晓东;太平洋海温演变的时空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2 |
杨修群,朱益民,谢倩,任雪娟,徐桂玉;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2004年06期 |
3 |
赵永平,陈永利,翁学传;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7年01期 |
4 |
陈儒;刘秦玉;胡海波;;北太平洋晚冬海表温度持续异常现象的机制分析[J];海洋与湖沼;2009年04期 |
5 |
;The pathway of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in the Pacific Ocean[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0年17期 |
6 |
郭建民;刘秦玉;;北太平洋局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主模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期 |
7 |
张礼平,柯怡明,胡江林,刘利平;SVD方法在场分析和预测中的应用[J];热带气象学报;2002年03期 |
8 |
张天宇;孙照渤;李忠贤;王栋钰;;春季黑潮区海温异常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J];热带气象学报;2007年02期 |
9 |
余建锐,董敏;CCM3大气环流模式月-季尺度预报初步试验[J];应用气象学报;2001年01期 |
|
|
|
|
|
1 |
龚道溢,王绍武,朱锦红;199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的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
2 |
龚道溢,王绍武;西伯利亚高压的长期变化及全球变暖可能影响的研究[J];地理学报;1999年02期 |
3 |
R. H. Kripalani,S. V. Singh;Large Scale Aspects of India-China Summer Monsoon Rainfall[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1993年01期 |
4 |
李崇银,孙淑清,穆明权;TBO的原因─异常东亚冬季风与ENSO循环的相互作用(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4期 |
5 |
李崇银
,穆明权;印度洋偶极子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5期 |
6 |
罗绍华,金祖辉,陈烈庭;印度洋和南海海温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J];大气科学;1985年03期 |
7 |
邓爱军,陶诗言,陈烈庭;印度洋海表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我国汛期降水关系的探讨[J];大气科学;1989年04期 |
8 |
陈烈庭;阿拉伯海—南海海温距平纬向差异对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影响[J];大气科学;1991年01期 |
9 |
徐桂玉,苏炳凯,符淙斌;太平洋海-气热通量与长江流域降水及东亚500hPa环流的遥相关[J];大气科学;1994年01期 |
10 |
黄荣辉,孙凤英;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J];大气科学;1994年02期 |
|
|
|
|
|
1 |
吕炯;;降雨的原因和规律[J];科学大众(中学版);1953年05期 |
2 |
陈烈庭,詹志强;北太平洋东西部气压距平的遥相关[J];科学通报;1984年08期 |
3 |
蒋尚城,张卫东;OLR揭示的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学特征[J];地理研究;1994年02期 |
4 |
殷永红,蒋全荣;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加热场2年~4年振荡的诊断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5 |
郝志东;;智斗鱿鱼[J];海洋世界;2002年10期 |
6 |
周天军,俞永强,刘喜迎,郭裕福,刘海龙,李薇,宇如聪,张学洪;全球变暖形势下的北太平洋副热带-热带浅层环流的数值模拟[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
7 |
郭建民;刘秦玉;;北太平洋局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主模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期 |
8 |
路凯程;卢姁;张铭;;赤道外北太平洋上层洋流异常分析[J];海洋通报;2011年01期 |
9 |
A.T.Kotilainen,马婷婷;9500年以来北太平洋气候的快速变化[J];海洋石油;1996年03期 |
10 |
刘金芳,江伟,俞慕耕,尼建军,梁广建;北太平洋海浪场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