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硒—糖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
【摘要】:氟原子因其电负性大,范德华半径与氢原子接近,导致其在药物化学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当在化合物结构的适当位置引入含氟基团或氟原子时,化合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发生重要变化,并且通过电子效应、代谢阻碍效应、亲脂性效应和立体效应等影响其与周围环境(如靶蛋白)的相互作用。
肿瘤细胞侵袭性生长中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之一由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 FAK)介导。它可以在细胞周期黏附、迁移、调控、生存等多方面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发挥重要作用。硒自发现以来,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药物化学的研究中。已证实含硒化合物能够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当含硒化合物被糖修饰后,不仅增加靶向性,提高生物利用度,还能够降低化合物的毒副作用。
苯并异硒唑酮糖衍生物对FAK酶抑制活性的研究,其初步构效关系:(1)糖分子存在有利于增强化合物的活性;(2)硒是化合物活性的必须元素;(3)苯并异硒唑酮2位连接苯环等刚性基团,化合物的活性减弱;(4)糖分子的羟基乙酰化对化合物活性的增强有利。基于上述构效关系,设计了两类有机硒糖衍生物,并对其合成路线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此类化合物的合成策略,即先将苯环5位由氟或甲氧基取代制备了有取代基的邻硒氯基苯甲酰氯,再与氨基糖化合物进行关环反应,最后合成了一系列的有机硒糖化合物。反应操作简单,收率高。所合成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结构经NMR和MS进行了表征。
通过对所合成的化合物的FAK酶抑制活性研究发现,甲氧基取代的化合物的活性比氟取代的高,且增加连接臂并未明显提高其生物活性。
|
|
|
|
1 |
张玲,王德友,陈义朗,李新生;硒与有机硒化合物的临床意义及含硒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1年12期 |
2 |
裴小娟,苏敏,田东萍,李冠武;硒化合物与EGFR/MAPK信号传导相关性的初步研究[J];肿瘤防治杂志;2004年12期 |
3 |
黄峙,向军俭,郭宝江;硒酶及硒化合物生理功能研究的新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
4 |
王成;田新玲;;微量元素硒与人体健康[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年05期 |
5 |
邹颖;凌钦婕;刘秋英;张逸波;高冬芳;陆俏颖;刘杰;郑文杰;黄峙;;硒化合物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ROS和NO生成及NOS活性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0年12期 |
6 |
徐辉碧,廖宝凉,周井炎;微量元素硒的浓度生物效应与活性氧自由基关系的研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5年01期 |
7 |
黄蓓;;微量元素硒的研究与应用[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7年03期 |
8 |
郭健;高福云;胡萍;陈旺;靳耀英;张蕴;;硒化合物与抗癌中药配伍的抗肿瘤作用[J];实验动物科学;2008年02期 |
9 |
王红美;何守森;;微量元素锌和硒与儿童白血病的治疗[J];癌变.畸变.突变;2009年05期 |
10 |
孙毅;卢贤瑜;;硒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年11期 |
11 |
丁仁瑞
,马志章
,张统文
,江希明
,张皎皎,冯根生;硒化合物对艾氏腹水癌(EAC)离体细胞杀伤效应的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84年02期 |
12 |
孟庆国;;硒与社会[J];化学教育;1992年03期 |
13 |
邓声菊,况斌,周鑫,严俊,赵芳,贾新颖,曾慧慧;1,2-[二(1,2-苯并异硒唑-3(2H)-酮)]乙烷的体外抗肿瘤活性[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1期 |
14 |
曹洁,李瑞珍,龚书明,史永亮,吴端宗;油酸、亚油酸及硒化合物抗转化活性的研究[J];卫生毒理学杂志;1994年03期 |
15 |
周志彬,夏小平,徐辉碧,赵成学,陈春英;2-苯基-苯并异硒唑酮-3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3年02期 |
16 |
Miyamoto T;苗华;;5-取代6,8-二氟喹诺酮及Sparfloxacin的合成和构效关系[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1年04期 |
17 |
史玉俊;;紫杉醇的研究动态[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2年05期 |
18 |
徐萍;王书玉;刘维勤;;苯基哒嗪酮及其GABA衍生物的合成、抗惊活性及构效关系的研究[J];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1992年02期 |
19 |
朱军,牛彦,吕雯,雷小平;毒蕈碱受体激动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2005年11期 |
20 |
张举成;任驰;肖兰英;;灯盏花的研究进展[J];红河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