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对北大西洋高纬度淡水强迫的响应过程和机制
【摘要】:利用海-气耦合模式CCSM3和CM2.1,在北大西洋高纬度淡水强迫的条件下,描述了北太平洋大气与海洋在淡水强迫下所产生的区域性变化,并具体分析了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STCC)的流场、模态水、混合层深度(MLD)等海洋要素的月平均数据,以及同一模式不同程度淡水强迫下,冬季STCC在不同段的流速流量异常的响应变化。探讨了STCC的响应机制以及对淡水强迫响应的季节性差异,提出了淡水强迫造成的气候突变,影响STCC的可能途径和冬季对淡水通量增长的非线性变化过程,并系统分析了冬季在不同断面上STCC流速异常和流量异常随淡水通量增加的变化趋势,所得结论有:
两个模式的1.0 Sv淡水试验中,北太平洋的SST的响应在空间分布上基本相似,但响应程度有所不同。在中高纬地区,CCSM3中的降温尺度更大,CM2.1中由于STCC增强引起的异常增暖现象,体现得并不明显。风应力场的响应,在空间分布上差距较大,还出现截然相反的区域。CCSM3模拟的海洋上层流场,响应更为强烈,特别是STCC和赤道流系。
在淡水强迫下,不但STCC的流速和流量有所改变,其位置在180°断面(国际日期变更线)上也偏北,同时影响深度增加。根据断面上STCC所处的深度和位置,对比模态水位置以及密度跃层的变化,推断出STCC的成因是模态水的入侵,同时从模态水所处的密度层确定其为北太平洋中部副热带模态水(NPCMW)。同时也提出,大西洋高纬度淡水的注入导致的气候突变,是通过大气作用影响到北太平洋后,再通过风-海洋热平流-MLD-NPCMW-STCC这样的途径影响STCC的变化。180°断面上STCC平均流速的季节变化集中在20-24°N之间,其中夏季7、8月份最高,冬季1、2月份最低;淡水试验与控制实验的差距在冬季更为明显。淡水试验中STCC的平均流量全年都比控制试验高,二者在冬季12月份均达到最大值,春季3、4月份达到最小值。其中淡水试验的变化比控制试验超前1个月左右。和控制试验相比,淡水试验中的NPCMW位置更偏西,3月份的黑潮延伸体区域MLD高于200m的范围减小,但深度增加,在40°N左右的MLD梯度增加。
在STCC前段的150°E断面上,流速和流量受淡水强迫的影响最大;受影响最小的位于末段的170°W断面上。STCC流速和流量的响应基本随着淡水强迫的强度增加而加强,并且在前后各段呈现不同的增长趋势。增长最多的断面是代表STCC前段的150°E,其次是末段的170°W,中段的断面从160°E到180°依次减少。整个增长过程是非线性的,流速和流量异常增长最迅速的都是从0.1 Sv到0.2 Sv的过程;在0.2 Sv到0.6 Sv之间,增长有反复,且不同断面上的变化皆有所差别;唯一保持单调增长的断面是150°E,其他各断面都在0.6 Sv达到最高值。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732
|
|
|
|
1 |
李克让,林贤超,吴忠祥;太平洋风应力平均场的特征[J];地理学报;1996年01期 |
2 |
李克让,林贤超, 吴忠祥;大洋风应力和风场的计算与分析[J];地理研究;1994年03期 |
3 |
刘秦玉,杨海军,鲍洪彤,李薇;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的气候特征[J];大气科学;2000年03期 |
4 |
李薇,刘海龙,刘秦玉;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的两支东向逆流[J];大气科学;2003年05期 |
5 |
蔡榕硕;陈际龙;黄荣辉;;我国近海和邻近海的海洋环境对最近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J];大气科学;2006年05期 |
6 |
苏纪兰,李炎,王启;我国21世纪初海洋科学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5期 |
7 |
管秉贤;;副热带逆流二十年研究概况[J];黄渤海海洋;1987年04期 |
8 |
管秉贤;;副热带逆流二十年研究概况(续)[J];黄渤海海洋;1988年01期 |
9 |
刘秦玉;胡海波;刘海龙;刘伟;;北太平洋副热带潜沉率及其变化中海面风的作用[J];海洋与湖沼;2006年02期 |
10 |
李培,欧阳天宝,俞慕耕;北太平洋风场特点[J];海洋预报;2002年02期 |
|
|
|
|
|
1 |
李克让,林贤超,吴忠祥;太平洋风应力平均场的特征[J];地理学报;1996年01期 |
2 |
王会军;东亚夏季风和ENSO关系的不稳定性(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2年01期 |
3 |
于雷;郜永祺;王会军;Helge DRANGE;;Revisiting Effect of Ocean Diapycnal Mixing on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Recovery in a Freshwater Perturbation Simulation[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8年04期 |
4 |
陆日宇;Buwen DONG;;Response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to Weakening of Atlantic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8年05期 |
5 |
刘秦玉,杨海军,鲍洪彤,李薇;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的气候特征[J];大气科学;2000年03期 |
6 |
张学洪,俞永强,刘海龙;海洋环流模式的发展和应用 Ⅰ.全球海洋环流模式[J];大气科学;2003年04期 |
7 |
李薇,刘海龙,刘秦玉;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的两支东向逆流[J];大气科学;2003年05期 |
8 |
黄荣辉;蔡榕硕;陈际龙;周连童;;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气候系统变化的关系[J];大气科学;2006年05期 |
9 |
于雷;郜永祺;王会军;Helge DRANGE;;高纬度淡水强迫增强背景下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响应及其机制[J];大气科学;2009年01期 |
10 |
黄荣辉,张振洲,黄刚,任保华;夏季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南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的差别[J];大气科学;1998年04期 |
|
|
|
|
|
1 |
刘秦玉,杨海军,鲍洪彤,李薇;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的气候特征[J];大气科学;2000年03期 |
2 |
李薇,刘海龙,刘秦玉;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的两支东向逆流[J];大气科学;2003年05期 |
3 |
顾玉荷,孙湘平,许兰英;137°E经向断面上的副热带逆流[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9年05期 |
4 |
管秉贤;;副热带逆流二十年研究概况(续)[J];海洋科学进展;1988年01期 |
5 |
李荣凤,游小宝,P.Chu;夏季西北太平洋等位势密度面上的副热带逆流[J];科学通报;2002年05期 |
6 |
刘秦玉;李丽娟;;北太平洋副热带向东逆流区Rossby波斜压稳定性[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1期 |
7 |
吕炯;;降雨的原因和规律[J];科学大众(中学版);1953年05期 |
8 |
陈烈庭,詹志强;北太平洋东西部气压距平的遥相关[J];科学通报;1984年08期 |
9 |
蒋尚城,张卫东;OLR揭示的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学特征[J];地理研究;1994年02期 |
10 |
殷永红,蒋全荣;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加热场2年~4年振荡的诊断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