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配位作用的层层自组装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纳滤膜的制备以界面聚合和相转化法为主。层层自组装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的膜制备方法,在制备荷电膜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多数聚电解质以水溶液的形式进行自组装,且静电力通常比较弱,所采用的亲水性膜材料在水中长时间使用时易发生溶胀,截留效果降低。因此,研究基于其它相互作用为推动力的聚电解质自组装多层薄膜制备和性能表征及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除了依靠静电相互作用来构筑多层超薄膜体系外,其它的相互作用,如氢键、配位作用、化学交联等也可用来作为成膜的推动力。金属配位作用是一种比静电力更稳定的力,可作为一种成膜驱动力来构建多层膜。
本文利用聚电解质官能团和过渡金属之间的配位作用制备多层膜,在多孔超滤膜上交替沉积PSS(Cu)_(1/2)和P4VP,制备荷负电纳滤膜,考察膜的分离性能,并测试膜的稳定性。考察了静态与动态两种不同的制膜方式并进行了对比。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镜(SEM)、接触角等方式对多层膜的表面性能进行了表征。
对静态层层自组装膜制备的研究,得出了此方法制备多层膜的最优条件:首层沉积PSS(Cu)_(1/2),0.4%的PSS水溶液,其中加入0.25mol.L~(-1)CuCl_2溶液;0.2%的P4VP乙醇溶液;每层沉积时间15min。4.5个双层的自组装膜对二价离子的截留率到达85%左右,1.0MPa下通量大约为60L.m~(-2).h~(-1)。对一价离子的截留率仅为20%,1.0MPa下通量大约为85L.m~(-2).h~(-1),因此可用于一价和二价离子的分离。SEM照片显示自组装多层膜孔已经基本上被覆盖,且膜表面比较均匀;AFM分析表明,粗糙度随着层数的增加逐渐增大。膜的接触角随着层数的增加而下降,说明随着自组装的进行,膜的亲水性越来越好,抗污染能力提高。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基于配位作用的多层膜的稳定性优于基于静电作用制备的多层膜。
对动态层层自组装膜制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较少层数时便可达到较好的截留效果,动态法3.5个双层时已优于静态法4.5双层的结果,说明动态法在层层自组装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自组装多层膜的截留率随着层数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层数为3.5时达到最大值。所制备的复合纳滤膜(PSS(Cu)_(1/2)/P4VP)_3/PSS(Cu)_(1/2)在1.0MPa下对Na_2SO_4的截留率为88%,溶液通量为43L.m~(-2).h~(-1),对NaCl的截留率为23%,溶液通量为74L.m~(-2).h~(-1)。SEM照片表明,经过几个双层的沉积之后,PS基膜上的圆孔消失,聚电解质均匀覆盖在基膜表面,使多层膜的形貌发生改变。适当的加热温度可以提高膜的截留率,但过高的温度时则会破坏膜的结构,降低膜的截留率。自组装纳滤膜经过连续测试2周后,(PSS(Cu)_(1/2)/P4VP)_3/PSS(Cu)_(1/2)NF膜对Na_2SO_4以及NaCl的截留率及通量均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大的波动,说明基于配位作用所制备的纳滤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
|
|
|
1 |
黄明华,孙旭平,毕立华,申燕,刘柏峰,董绍俊;金纳米粒子和杂多酸的多层组装及其对氧的催化还原[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2 |
杨晓玲,姚珂,朱以华;纳米结构的空腔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与缓释行为[J];无机材料学报;2005年06期 |
3 |
计艳丽;安全福;钱锦文;陈欢林;高从堦;;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纳滤膜[J];化学进展;2010年01期 |
4 |
孟秀霞;杨乃涛;谭小耀;郭红;;基于层层自组装的CuTsPc/DPDCH纳米管的制备[J];化学学报;2007年09期 |
5 |
何启贤;刘久清;颜果春;杨秋菊;蒋彬;;纳滤膜结构特征对纳滤过程分离性能的影响[J];工业水处理;2010年07期 |
6 |
王素敏;王奇观;森山広思;;层层自组装法制备碳纳米管薄膜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1年03期 |
7 |
杨绍明;黄晓东;郑龙珍;夏坚;;刀豆球蛋白层层自组装双酶电极对芳香胺物质的检测[J];分析测试学报;2008年11期 |
8 |
孙婕衎;王雪飞;计剑;;层状组装:先进药物控释涂层材料的新选择[J];化学进展;2009年12期 |
9 |
夏敏;胡国新;;HA/Fe~(3+)层层自组装后碳化的副产物-碳纳米空心球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S1期 |
10 |
刘宗怀;乔山峰;袁佳琦;马向荣;许乃才;;层层自组装技术在功能薄膜材料制备中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11 |
贾鲲鹏;沈剑锋;;球体表面单壁碳纳米管/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研究(英文)[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12 |
姜武辉,王国杰,和亚宁,安永林,王晓工,宋延林,江雷;光响应性超疏水偶氮苯自组装多层膜的制备及性质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07期 |
13 |
袁伟永,计剑,付金红,沈家骢;层层静电自组装构建壳聚糖/肝素抗菌多层膜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10期 |
14 |
张莉;卓馨;王红艳;王聪;;层层静电自组装构筑壳聚糖/磷钨酸复合膜的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07年11期 |
15 |
李晶;郑敏刚;来婧娟;隆泉;郑保忠;;聚苯胺/磺化酞菁铜自组装复合薄膜的制备与表征[J];化工新型材料;2009年05期 |
16 |
张莉;王聪;祝丽娜;;层层自组装聚烯丙胺盐酸盐/Pd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电催化特性[J];化学学报;2009年18期 |
17 |
李晓波;姜小莹;;碳纳米管和壳聚糖的层层静电自组装多层膜(英文)[J];新型炭材料;2010年03期 |
18 |
孙文通;王仕兴;张晓红;钟读波;王亚琴;祝红昆;李军明;;层层自组装修饰磁性纳米粒子及蛋白质吸附研究[J];化学学报;2011年03期 |
19 |
侯立安;尹洪波;;计算流体力学在纳滤膜分离技术研究中应用[J];膜科学与技术;2011年03期 |
20 |
李东升,吕功煊;导电聚合物-半导体纳米颗粒自组装膜(Ⅱ)——光电化学性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