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三种重要赤潮藻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摘要】:荧光定量PCR技术(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是一种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实时检测PCR扩增反应并对模板初始量进行定量分析,在基因突变和表达量检测、物种鉴定和定量分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将荧光定量PCR技术运用到浮游植物的检测和定量分析当中,对东海三种重要赤潮藻——东海原甲藻、米氏凯伦藻和中肋骨条藻进行了研究,建立(或完善)了三种重要赤潮藻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并将这一检测技术运用到东海现场样品的赤潮藻种类鉴定和数量检测中。主要成果如下:
(1)以核糖体DNA的ITS区(内转录间隔区)为研究对象,分别设计了具有种特异性的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的引物和Taqman探针,并分别制备了含有东海原甲藻、米氏凯伦藻和中肋骨条藻ITS区片段的重组质粒。
(2)根据以上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了以重组质粒作为标准品的东海原甲藻、米氏凯伦藻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以重组质粒作为标准品,完善了本实验室之前建立的中肋骨条藻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以上三种方法均通过实验室制备的纯种和混合样品的检测,其特异性不受微小原甲藻、短凯伦藻和玛氏骨条藻等对照藻的干扰,检测限分别为4.2×10~2(东海原甲藻)、4.6×10~2(米氏凯伦藻)、4.3×10~3(中肋骨条藻)个细胞,可满足赤潮监测的需要。
(3)运用以上建立的方法,对在2011年4、6、8月采集自东海的现场样品进行了研究,并与显微镜观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与镜检方法检测效果基本相同,可以准确、快速检测目标藻的存在与数量多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Q948
|
|
|
|
1 |
李淑冰,李惠珍,许旭萍;贝毒素的研究现状及产生源探究[J];福建水产;2000年01期 |
2 |
龙华;杜琦;;福建沿海米氏凯伦藻赤潮的初步研究[J];福建水产;2005年04期 |
3 |
孙百晔;梁生康;王长友;王晓波;王修林;李雁宾;;光照与东海近海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赤潮发生季节的关系[J];环境科学;2008年07期 |
4 |
郑俊斌;张凤英;马凌波;陆亚男;马春艳;;两种常见外来入侵赤潮藻的PCR鉴定[J];海洋渔业;2009年03期 |
5 |
姚炜民;李超;郜钧璋;;浙南海域的赤潮生物[J];海洋通报;2006年03期 |
6 |
陆斗定;FIVE RED TIDE SPECIES IN GENUS PROROCENTRUM INCLUDING THE DESCRIPTION OF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 SP. NOV.FROM THE EAST CHINA SEA[J];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01年04期 |
7 |
方宏达;唐森铭;;Comparative study of hydrographic conditions for algal bloom formation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east and west of Hong Kong during 1998[J];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09年01期 |
8 |
洪君超,黄秀清,蒋晓山,王桂兰;长江口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环境要素分析──营养盐状况[J];海洋与湖沼;1994年02期 |
9 |
霍文毅,俞志明,邹景忠,宋秀贤,郝建华;胶州湾中肋骨条藻赤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海洋与湖沼;2001年03期 |
10 |
张宝玉,王广策,张炎,韩笑天,吕颂辉,齐雨藻,邹景忠,曾呈奎;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海洋原甲藻APBM(P.micans APBM)的5.8S rDNA及其转录间隔区(ITS)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海洋与湖沼;2004年03期 |
|
|
|
|
|
1 |
许建平;浙江近海上升流区冬季水文结构的初步分析[J];东海海洋;1986年03期 |
2 |
蒋国昌;浙江南部海域富营养化和赤潮的探讨[J];东海海洋;1993年02期 |
3 |
曹欣中,张月秀;长江三峡工程对河口近海区理化环境要素的影响[J];东海海洋;1993年04期 |
4 |
陆斗定,J.Gobel,王春生,刘镇盛;浙江海区赤潮生物监测与赤潮实时预测[J];东海海洋;2000年02期 |
5 |
曾江宁,曾淦宁,黄韦艮,郑平,周青松,陈全震,高爱根;赤潮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东海海洋;2004年02期 |
6 |
夏平;陆斗定;朱德弟;杜伟;;浙江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趋势与特点[J];海洋学研究;2007年02期 |
7 |
陆斗定,张志道,朱根海,楼毅;浙江近海夜光藻的分布及其生态学特点[J];东海海洋;1994年03期 |
8 |
张志道,陆斗定;南麂列岛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J];东海海洋;1996年03期 |
9 |
周名江;朱明远;;“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7期 |
10 |
余丽芸,侯喜林;流行性腹泻病毒M基因与甲病毒载体重组RNA的构建[J];动物医学进展;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