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宋海峡及南海深层环流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及机制分析
【摘要】:南海是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具有丰富的海洋动力过程,而吕宋海峡是连接南海和太平洋的唯一深水通道。对南海和吕宋海峡的研究一直是各国科学家们关注的重点,但却鲜有关于吕宋海峡和南海深层环流的研究。而跨越吕宋海峡的太平洋深层水和是连接西太平洋与南海深层环流的重要纽带,是维持南海热量和淡水平衡、支撑南海贯通流,调节印度尼西亚贯通流,影响南海海盆沉积过程、水体循环周期及深海碳循环的关键因子,并且是维持南海深海环流的主要物质来源。本文利用2008年和2009年吕宋海峡大范围和全深度的CTD、LADCP现场海洋观测数据与HYCOM数值模拟对吕宋海峡及南海深层环流的驱动机制、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和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
通过对流速观测剖面和温盐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吕宋海峡深层存在明显的深层水流动:太平洋深层水从大约2000米深处(σ2:36.82kg m-3)开始进入巴士海峡,流量大约为1.1Sv,深层水进入吕宋海槽后沿其管状地形向西南流动,总流量为1.3Sv,最后主要通过恒春海脊中部的两个通道进入南海。各个观测站的位势密度表明,压强梯度力可能是驱动吕宋海峡深层环流的主要因素。
参照观测得到的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垂向混合率,本文设计多个不同南海深层垂向混合率的数值实验揭示了南海深层垂向强混合造成的吕宋海峡两侧水平压强梯度力是驱动机制。并且水平压强梯度力也是造成吕宋海峡深层流流量出现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太平洋深层水通过巴士海峡(1.1Sv)和陶唐海峡(0.4Sv)进入吕宋海槽(1.5Sv),沿吕宋海槽向西北流动的过程中,深层水主要通过恒春海脊第二个(0.5Sv)和第三个(0.9Sv)通道进入南海,最北部和最南部仅有很少量的深层水流出。此外数值实验表明1/12°的水平分辨率即可较好的模拟整个吕宋海峡深层环流结构,太低的分辨率无法分辨巴士海峡和陶唐海峡导致太平洋深层水无法进入吕宋海沟进而驱动吕宋海峡深层流,更高的水平分辨率只是会显示更多的细结构,对大的环流结构基本没影响。受吕宋海峡的特殊“管状”地形的约束,底摩擦、地转等因素对其空间结构基本没影响。
在准确模拟吕宋海峡深层环流的基础上,本文设计多个实验模拟南海深层环流的驱动机制和空间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吕宋海峡深层环流直接驱动了南海深层环流,南海深层环流沿等位涡线(等深线)流动,在整个南海深海盆呈气旋式结构。受地形和beta效应的影响,西边界流非常明显,海盆中部的复杂海山地形明显对环流结构产生影响。南海深层环流的空间结构常年基本保持不变。不同于吕宋海峡深层环流,地转和底摩擦对南海深层环流的空间结构都有明显的影响。
|
|
|
|
1 |
李薇,刘秦玉,杨海军;吕宋海峡海洋环流的基本特征[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
2 |
郭忠信,方文东;1985年9月的吕宋海峡黑潮及其输送[J];热带海洋学报;1988年02期 |
3 |
袁耀初,楼如云,刘勇刚,苏纪兰,王康墡;2002年春季吕宋海峡海流:观测与改进逆模式计算[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5年03期 |
4 |
刘秦玉,刘倬腾,郑世培,徐启春,李薇;黑潮在吕宋海峡的形变及动力机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5 |
李薇,李立,刘秦玉;吕宋海峡及南海北部海域的水团分析[J];台湾海峡;1998年02期 |
6 |
钱志春;日本深层海水环流研究的进展[J];东海海洋;1990年03期 |
7 |
姜涛;黄洪辉;王文质;;吕宋海峡输送年际变异数值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06年05期 |
8 |
马超;吴德星;鞠霞;;利用Argos浮标资料对黑潮入侵南海问题的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2010年02期 |
9 |
孙剑;侯立培;谢巨伦;;吕宋海峡黑潮季节变化初步分析[J];海洋预报;2006年S1期 |
10 |
王铮;侯一筠;乐肯堂;胡珀;;源区黑潮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集刊;2007年00期 |
11 |
赵伟;侯一筠;乐肯堂;李明悝;齐鹏;;吕宋海峡水交换季节变化的数值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7年06期 |
12 |
范陈清;张杰;王岩峰;戴永寿;何志强;;吕宋海峡夏季叶绿素a荧光的拖曳剖面测量[J];海洋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
13 |
鲍献文;鞠霞;吴德星;;吕宋海峡120°E断面水交换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4 |
陈飞;杜岩;王东晓;施平;毛华斌;陈荣裕;陈举;;2008年8—9月份吕宋海峡西南侧锚定ADCP的斜压海流观测[J];热带海洋学报;2009年04期 |
15 |
陈兆云;张振昌;江毓武;王佳;邱云;;Argos浮标及模型反演吕宋海峡区域流场季节变化特征[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16 |
郭景松;袁业立;熊学军;郭炳火;;吕宋海峡两侧中尺度涡统计[J];海洋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
17 |
李欢;陈学恩;宋丹;;吕宋海峡M_2内潮生成与传播数值模拟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Z1期 |
18 |
潘爱军;万小芳;许金电;郭小钢;李立;;南海东北部障碍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科学通报;2006年08期 |
19 |
高坤;陈学恩;于华明;张舒文;;内潮对吕宋海峡地转流动力计算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20 |
刘玉龙;王启;;南海北部海峡热输送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