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功能区划布局技术研究与应用
【摘要】:20世纪80~90年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海洋经济发展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与过度开发并存,近岸海域污染和生态恶化加重等问题。同时随着不断扩大的用地需求,人们已经将触手伸向了海洋,进行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对资源、生态环境等造成了不可修复的自然属性改变,威胁到沿海地区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迫切需要研究合理海洋功能区划空间布局方法,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划与海洋功能区划的内涵和特征,构建了“线—总量控制—面”的海洋功能区划空间布局框架体系,提出了基于资源环境的海洋功能区划空间布局相关技术,同时对主要用海方式—围填海用海空间布局进行了总量控制评价,针对确定功能的围填海用海采用数值模型进行模拟,以得到功能区空间布局优化方案,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为合理制定海洋功能区划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具体研究成果如下:
1.在区划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海洋功能区划的内涵和特征,深入研究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海洋功能区划指导思想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其三个主题,在此基础上重新诠释了海洋功能区划的原则,为海洋功能区划空间布局奠定了理论基础。
2.构建了“线—总量控制—面”的海洋功能区划空间布局技术框架,包括海域单元自然资源条件评价、基于资源环境的不同用海方式适宜性评价、围填海用海空间布局总量控制评价及海洋功能区划空间布局优选方案数值模拟等技术,为海洋功能区划空间布局建立了技术框架。
3.分别对资源条件优劣度评价、资源环境适宜性评价、围填海总量控制评价及围填海优化方案空间布局等方法或技术进行细化,为海洋功能区划空间布局提供技术方法。具体包括:
(1)采用地理相关分析法、限制型德尔菲法等技术方法对海域单元进行划分,并针对不同海域单元对其自然资源条件进行评价,得到海域单元用海优先保障次序;
(2)分别建立渔业、旅游、港口、围填海用海的资源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用海类型适宜性进行评价,与资源条件评价结果相结合,得到海域单元空间布局及功能定位。
(3)构建围填海空间需求预测生产函数法及定性分析法等对围填海用海空间需求进行定量预测,综合预测结果得到海域围填海控制总量目标;
(4)对已确定围填海区域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其区划空间布局优化进行预测,通过综合分析提出最优方案。
4.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采用以上技术方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域渔业、旅游、港口及围填海用海资源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预测其至2020年围填海总量控制,并对钦州湾外湾水动力环境、水交换规律、水质及沉积动力特征进行数值模拟,为其围填海空间布局进行了优选,使用此技术方法的实证研究效果较好,该技术框架为功能区划编制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
|
|
|
|
1 |
;搞好钢铁生产总量控制应做的工作[J];冶金信息导刊;1999年04期 |
2 |
田卫,俞穆清,朱显梅,王宏;浑江吉林省段水环境容量及其在总量控制中的利用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
3 |
宋国君;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J];上海环境科学;2000年04期 |
4 |
赵雪辉,刘浩峰,赵延昌,靳银燕;改进基层排污申报登记与总量控制管理的建议[J];干旱环境监测;2002年01期 |
5 |
姚国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环境;2003年01期 |
6 |
张戈跃;;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
7 |
林云华;李昭华;冯兵;;论我国排污权交易体系的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2期 |
8 |
阎庆伟;总量控制要求现行排污收费体制改革[J];环境保护;1996年12期 |
9 |
彭宝山;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必将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变革[J];山东环境;1996年04期 |
10 |
唐新德;行业监测站可为总量控制当好先行[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6年04期 |
11 |
张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总量控制方法[J];中国环境管理;1998年06期 |
12 |
曹磊,郭琳,曹晋军;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定量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9年01期 |
13 |
;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抓好总量控制[J];冶金财会;1999年03期 |
14 |
陈雅芬,赵万里,郭希红;安阳市区二氧化硫污染总量控制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06期 |
15 |
马中,Dan Dudek,吴健,张建宇,刘淑琴;论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J];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01期 |
16 |
丁爱红;总量控制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环境;2002年04期 |
17 |
戴明新,刘长兵,白景峰;专业煤港粉尘总量控制方法的研究[J];交通环保;2003年01期 |
18 |
何延军;我国现行环境污染控制法律制度评析[J];陕西环境;2003年02期 |
19 |
薛人杰,朱法华,朱庚富,成杰;江苏省电力行业SO_2排放配额分配的探索[J];污染防治技术;2003年S1期 |
20 |
熊兴联;氟化物总量控制建议指标确定方法的探讨[J];有色金属设计;200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