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山东降水的多尺度性与地域特征研究

于群  
【摘要】:降水是描述气候系统及其变化的关键要素之一,是气候系统各因子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降水变化有高随机特点、多尺度特征,局地降水的气候问题通常着眼于降水量或距平的变化。降水不仅具有日、年固有的气候周期振荡,还有低频振荡,年际、年代际变化。本文主要关注山东降水气候形成的多尺度性,及其地域特征。山东雨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年际变化都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性,夏季降水日变化、冬季降水存在显著的地域性。采用山东多年地面、高空观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统计方法,根据气候变化固有和常现规律,从降水年序列中分解出年循环、季节变化、30—70d季节内振荡、10—28d月内振荡四种气候分量,并称其为气候模态。分析了不同尺度之间山东与周边地区降水的联系与差异,山东降水与东亚高空急流的关系;主雨季起讫、降水量及不同尺度分量方差贡献的异常变化,主雨季降水异常与环流低频振荡传播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分析了降水的日变化及地域特征,冬季山东半岛和内陆降水的地域差异。深入分析一个地区降水的各气候分量,有利于把握气候变化规律,了解降水异常的气候背景,对提高降水预测和减灾防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山东降水日变化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年际变化特征,分为内陆型、半岛南部型和半岛北部型,内陆和半岛北部为双峰型,半岛南部为单峰型,夏季尤其7、8月降水日变化最为显著,偏涝年日变化接近气候平均,偏旱年偏离气候态较大。并提出夜间边界层惯性振荡易激发对流引起降水可能是夜间—清晨降水峰值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2)中国东部降水年循环体现了雨带自南向北的移动,季节变化清楚地反映了夏半年东部各区的主要雨季。山东与淮河流域、华北都只有一个雨季(即主雨季)。季节内振荡(CISO)尺度,4—7月山东与淮河流域步调一致,7月底—9月底二者各不相同;4—9月山东与华北北部呈反位相变化。月内尺度上,山东与华北北部8月上半月位相相反,而主雨季开始、结束时段振荡相位一致。山东降水与东亚高空急流各模态间有着密切关系,年循环和季节变化降水与东亚高空急流指数(EAWJI)呈现较为一致的反位相,夏季风活跃期间CISO尺度二者基本同步振荡。 3)山东5—9月夏半年降水相对冬半年存在明显的低频振荡,而且振幅起伏大。5—9月雨季降水主要存在三次突变,第一、三次突变对应着山东主雨季(即汛期)的起、讫时间。在年循环和季节变化背景下,月内尺度振荡对CISO的调制过程中导致降水突变,其中月内振荡起着决定作用。 4)主雨季降水量年代际变化明显,1975年之前降水偏多,21世纪开始降水持续偏多,期间约20年为偏旱期,出现中间旱、两头降水偏多的趋势。分离为年际和年代际尺度的降水量序列分别表现出显著的2—3a和11a周期振荡,年际变化两次突变发生在1976年和2005年前后,前一次突变与11a周期振荡关系密切,第二次突变由两个振荡周期共同调制所致。 5)历年各模态振幅和相位变化对于气候平均的偏离各不相同,方差贡献也不同,这也是导致主雨季降水年际变化大的根本原因。主雨季起讫时间与降水量异常有明确的统计相关关系。主雨季开始偏晚,主雨季降水量可能偏少:主雨季结束和持续时间与主雨季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主雨季开始、结束偏早/晚年主要发生在山东降水年代际偏旱时期,即偏早期主雨季起讫时间偏离气候平均幅度较大。 6)主雨季偏涝年北太平洋自春季出现较为明显的“南冷北暖”SSTA分布,并持续到秋季,可引起哈得莱环流显著减弱,其后夏季500hPa副高脊线位置偏北,导致降水明显偏多;反之亦然。主雨季偏涝年同期500hPa位势高度山东半岛至日本岛南部异常偏高,贝加尔湖和巴尔喀什湖南部区域位势高度异常偏低,表明副高易偏北,西风带多有低槽发展;200hPa位势高度沿40N有类似正CGT的波列存在,同时40°N以南/北西风急流分别表现为显著减弱/增强,即副热带急流偏北、加强。 7)主雨季降水量异常与年循环、季节变化方差贡献显著相关(超过99.9%),但主雨季降水的起伏、突变主要是由低频振荡决定的。典型偏涝年(1998)大气环流季节内振荡传播信号显著,季节内振荡降水峰值与经向风、纬向风经向在35°N附近、120°E附近峰值出现时间同步,经向风、纬向风传播位相一致。月内振荡这种同步存在阶段性。典型偏旱年(1999)则不然。旱、涝年大气环流低频振荡在纬向传播上差异显著,偏涝年不仅季节内振荡西传较强,月内振荡也同样比偏旱年明显。 8)山东内陆及周边包括华北地区冬季降水有很高的一致性,但半岛东北部有很强的地域特点。产生这一局地气候现象的原因并非单一的“半岛效应”,也不是主要由半岛地形所致。冬季风背景下大气环流的高低指数循环导致冷、暖位相交替,大地形和海陆分布在环渤黄海的低层大气形成区域性次天气尺度的定常扰动;中高层大气层结稳定,低层不稳定,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和水汽,以浅对流形式在半岛东北部产生降水。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泰然;陈诗扬;阎民怀;李南声;;冬季环流日变化及其对台湾北部沿海地区降水的影响[J];气象科技;1985年05期
2 王夫常;宇如聪;陈昊明;李建;原韦华;;我国西南部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J];暴雨灾害;2011年02期
3 杨森;周晓珊;高杰;;辽宁省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J];气象;2011年08期
4 沈沛丰;张耀存;;四川盆地夏季降水日变化的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2011年04期
5 李慧琳;孙连强;徐璐璐;;海陆风影响下的黄海北部沿岸天气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6 吕翔;徐海明;;中南半岛地区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黄安宁;张耀存;朱坚;;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中国夏季降水日变化模拟的影响[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11期
8 白爱娟;刘晓东;刘长海;;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夏季降水日变化的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2011年04期
9 敖翔宇;任雪娟;汤剑平;杨修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夏季日降水特征影响的模拟研究[J];气象科学;2011年04期
10 崔彩霞;李杨;杨青;;新疆夜雨和昼雨的空间分布和长期变化[J];中国沙漠;2008年05期
11 ;国内科技期刊亮点[J];科技导报;2008年10期
12 乐志为;黄晓庆;;气候异常,我们需要何种“诺亚方舟”[J];大江周刊(生活);2010年03期
13 徐群;1983年气候异常的成因和长江中下游汛期长期预报[J];自然杂志;1985年08期
14 王秀娟;高洪蛟;;绥化市初冬气候异常偏暖的特点与倒春寒天气的关系[J];黑龙江气象;2006年02期
15 王立萍;;气候异常浅谈[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年04期
16 E.G.阿斯特林,徐明芳;河谷地区日降水量与中尺度环流之间的关系[J];广西气象;1985年06期
17 林敬凡;;河南各种暴雨日变化特征及其成因[J];河南科技;1990年S1期
18 吉律;;西藏林芝色季拉山季风期降水日变化特征[J];西藏科技;2010年02期
19 ;河北唐山7.28强烈地震前气候异常的初步鉴定[J];山东气象;1977年02期
20 王玉清;;今年全球天气气候异常及其成因[J];航海;199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璐;翟盘茂;;CMORPH和TRMM 3B42在青藏高原及其以东的四川盆地暖季小时尺度降水分析中可用性评估[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1年
2 宋明坤;胡亮;李耀东;;南海地区降水的日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共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阳坤;M.Rasmy;S.Rauniyar;T.Koike;;基于CEOP数据评估当前天气预报GCM的模拟水平(英文)[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卜敏;杨弘;李荔珊;;“极端天气之年”气候成因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5 韦芬芬;汤剑平;;高分辨率降水资料在东亚地区的对比[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1年
6 徐文明;孔海江;;河南省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李琳;李崇银;谭言科;;ENSO年冬季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分析[A];第七次全国动力气象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8 江静;;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对海洋表面的降温作用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影响[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李春;韩笑;;东亚夏季风北界与我国夏季降水关系的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季风动力学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李丽;简茂球;;粤西北霜日的年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预测与公共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群;山东降水的多尺度性与地域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谭桂容;夏季亚洲中纬度大陆高压活动特征及其异常的机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3 刘鹏;基于TRMM探测的热带及副热带降水及其光谱信号特征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马建英;国内结构与制度影响:国际气候制度在中、美两国的影响研究(1990-2010)[D];复旦大学;2011年
5 梁宏;青藏高原大气水汽变化和对辐射影响的模拟[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6 梁俊明;越南降水量的气候学特征分析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场的关系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7 江新胜;中国白垩纪沙漠及其古气候[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8 马丽娟;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9 许立言;欧亚大陆积雪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10 许立言;欧亚大陆积雪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璐;青藏高原与其东侧四川盆地降水日变化差异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2 吕翔;中南半岛和我国华南夏季降水日变化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3 王世杰;乌鲁木齐夏季降水特征及其强降水过程水汽演变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灵;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的季节转型特征及其与对流层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谢瑶瑶;改进奇异值分解方法及其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6 章颖;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的季节及季节内变率[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7 张书萍;华北空中水资源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尺度海—陆温度变化的关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8 张秀娟;西北四省区气候干湿变化及其成因初探[D];兰州大学;2012年
9 张霏燕;东北春夏极端低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全球海温异常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许蓓;欧亚大陆冬季雪深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成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琳;干旱与地震有关系吗[N];北京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刘毅;天气频走极端 我们如何应对[N];人民日报;2010年
3 梁宗栋;今春气候异常 玉米出苗较差[N];山西经济日报;2002年
4 许家松;从气候异常话非典发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5 丁永明;谁对气候异常负责[N];大众科技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延宏;面对气候异常要有对策[N];科技日报;2003年
7 高浩荣夏宇;朝鲜今冬气候异常[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何勇海;高温,难道仅仅是气候异常[N];四川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苏稻香通讯员 林良勋 李春梅 黄锋 杨绮薇;今年“龙舟水”比往年增一倍[N];南方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史秋鹰;异常天气会带来什么?[N];牡丹江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