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的变化及其对东中国海物理环境的影响
【摘要】:利用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同化资料,分析了近50年东中国海24°N断面黑潮和台湾海峡区域的温、盐和流量变化,得出黑潮流量近50年存在一定的增加趋势,共升高约2.75Sv,且黑潮流量增加的年份,会伴随台湾海峡流流量的增加。台湾海峡和黑潮100m以上深度范围存在明显的升温趋势,升温速率分别达到0.0030°C/月和0.0011°C/月。同时,这两个区域还存在明显降盐,降盐速率为-3.1470e-4/月和-2.5733e-4/月。
基于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模型,使用5’×5’的网格,以SODA同化资料为开边界强迫,对东中国海的环流和温、盐场进行模拟,并通过改变开边界的方式,研究黑潮的变化对东中国海物理环境的影响。在对比了敏感性试验和控制试验后,我们得出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黑潮流量的变化引起了东中国海主要断面流量的变化。当黑潮流量增加时,引起吐噶喇海峡的流量增加,而且流量增加的幅度超过了黑潮流量本身增加的幅度;同时,对马暖流的流量明显减小。当黑潮流量减小时,吐噶喇海峡的流量减小,且流量减小的幅度超过黑潮流量减小的量值,而对马暖流的流量反而增加。
黑潮流量变化对其沿200m等深线入侵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三个位置,分别为台湾东北部、122.7~124.3°E范围和124.4~124.7°E范围。台湾东北部黑潮的入侵,受台湾海峡流流量变化的影响。当黑潮流量增大时,会伴随着台湾海峡流流量的增加,而这又会抑制黑潮向陆架的入侵。同样,当黑潮流量减小时,会伴随着台湾海峡流流量的降低,继而黑潮向陆架的入侵又会增强。黑潮流量引起的这些变化可以从流速的变化上明显的看出来。而122.7~124.3°E范围内黑潮入侵的变化和台湾东北部位置相反,即黑潮流量增加的年份,此位置的黑潮向岸入侵增强。124.4~124.7°E范围内的黑潮入侵变化和台湾东北部位置一致,在黑潮流量增加的年份,向岸的入侵减弱。综上所述,计算表明黑潮沿200m等深线整体向岸的入侵随黑潮流量的增加减弱。
边界处黑潮100m以上深度范围和台湾海峡区域温度升高,引起东海大部分区域升温。而开边界这两个区域温度降低时,引起东海大部分区域温度降低。同时,温度的变化还受黑潮流量变化的影响。流量的减小有利于黑潮向陆架的入侵,造成入侵区域温度升高,尤其是底层更显著。当黑潮流量增加时,黄海沿岸流向东海的伸展范围增大,引起扩展区域温度负异常;反之,黄海沿岸流的范围缩小,造成温度正异常。
边界处黑潮100m以上深度范围和台湾海峡区域盐度的降低,会引起东海表、底层大部分区域降盐;而当开边界黑潮100m以上深度范围和台湾海峡区域升盐时,引起东海区域升盐。但由于受闽浙沿岸流的影响显著,台湾海峡区域仅在夏、秋季显示出升盐。另外,盐度的变化在表层受长江冲淡水的影响显著。夏季,当黑潮流量增加时,由于受黑潮和台湾暖流的影响,长江冲淡水的范围受到限制,造成冲淡水北边界以及吐噶喇海峡区域升盐;当黑潮流量减小时,受台湾暖流减弱的影响,长江冲淡水范围扩大,引起降盐。整体上底层的盐度变化相对于表层较小。
|
|
|
|
1 |
奚盘根,张淑珍,冯士筰;东中国海环流的一种模型 Ⅰ、冬季环流的数值模拟[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3期 |
2 |
远方;中日将合作开发东中国海石油资源[J];海洋信息;1994年03期 |
3 |
冯士筰,张淑珍,奚盘根;东中国海环流的一种模型 Ⅱ、夏季环流和相似准则[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2期 |
4 |
张淮水,汪园祥,楼顺里;Bowen数和东中国海Bowen数分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
5 |
周旭波,孙文心;东中国海潮波自适应数值模型及其数值模拟[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
6 |
林珲,闾国年,宋志尧,王杰臣,陈钟明,施毅;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东中国海潮波系统的模拟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S1期 |
7 |
陈敏,侯一筠,赵保仁;冬季东中国海环流中的中尺度涡旋数值模拟[J];海洋科学;2003年01期 |
8 |
周旭波,孙文心,王辉;东中国海拉格朗日环流数值模拟Ⅰ——自适应环流模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9 |
刘凤树;黑潮和风应力对东中国海环流的作用[J];海洋科学;1985年03期 |
10 |
樊孝鹏;黄大吉;章本照;;东海黑潮的气候态数值模拟[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5期 |
11 |
张绪琴;东中国海海水透明度分布特征[J];海洋通报;1983年06期 |
12 |
刘凤树,于克俊;风应力涡度和边界力对东中国海环流的效应[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3期 |
13 |
沈育疆;东中国海潮汐数值计算[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3期 |
14 |
;东中国海及其它陆架沉积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通告[J];海洋与湖沼;1982年06期 |
15 |
;东中国海及其它陆架沉积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通告[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2年04期 |
16 |
冯琳;林霄沛;;1945~2006年东中国海海表温度的长期变化趋势[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7 |
袁家义;;东中国海的地质构造[J];海洋通报;1978年06期 |
18 |
;“东中国海及其它陆架沉积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将在杭州召开[J];东海海洋;1983年01期 |
19 |
马进荣;张金善;宋志尧;;渤、黄、东海海域9711号风暴潮数值模拟[J];海洋通报;2008年06期 |
20 |
刘娜;吴德星;林霄沛;;近50年东中国海潜热通量的变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