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黄河三角洲冲淤演变规律与遥感应用研究
【摘要】:
研究黄河三角洲的海岸冲淤演变,不仅对黄河三角洲的规划治理、国土整治以及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能为世界提供丰沙大河三角洲趋于整体动态平衡的研究实例。
遥感是研究黄河三角洲冲淤演变规律的有效手段,利用遥感资料不仅可以提取岸线来研究黄河陆上三角洲的冲淤变化规律,而且还可以利用遥感数据反演水深而研究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冲淤变化规律。
本文以黄河三角洲1976—2000年的陆地卫星遥感资料解译出了黄河三角洲的一般高潮线,并利用这些一般高潮线解译数据、am实测等深线数据和黄洞入海水沙资料研究了黄河陆上三角洲的冲淤演变规律,进而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海域这一高浑浊度水域多光谱遥感水深反演的方法与可行性。
研究发现,在反映黄河三角洲冲淤以及与黄河入海水沙的关系上,一般高潮线比2m等深线效果更好。以一般高潮线反映现代黄河三角洲冲淤演变时,从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入海到2000年,整个黄洞三角洲净造陆201.5km~2,淤积有逐渐变慢的趋势,甚至出现净蚀退的年份;刁口河嘴大量蚀退,蚀退速率开始快速,后来逐渐变慢;清水沟河嘴大量淤积,淤积速率开始迅速,后来逐渐变慢,甚至出现净蚀退;清水沟河嘴南侧到支脉沟一段岸线与刁口河嘴以西到湾湾沟一段岸线基本稳定。黄河三角洲净造陆面积与黄河入海水沙量的统计模型说明,黄河三角洲冲淤动态平衡时的黄河入海径流量为71.93亿m~3/a,输沙量为1.853亿t/a。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地质构造、沉积相和沉积物、气象条件、海洋动力、海平面升高、人类活动等因素对黄河三角洲的冲淤演变的影响。
利用两期水深的比对可以揭示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冲淤演变规律,但由于实测水深资料获取较为困难,因而利用遥感来反演水深是一个重要的选择,为此,本文在黄河口海
现代黄河三角洲冲淤演变规律与遥感应用研究
端走取两个试验区进行了多光谱遥感水深反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极高泥沙浓度、
较强水动力条件的黄河口海域,用多光谱遥感反演水深是可行的。在如可口门外(采用
Z=Alnc【,MZ/TM4)+B模式)O一10m水深切变锋泥沙辐聚带内、外水深反演标准误差分别为
1.4In、1.3m,10一16In水深反演标准误差为0.sm,在黄河口门正北15km海域12一2枷
水深范围内(采用Z=ATM3+B模式)反演标准误差为1 .sm。因此,多光谱水深反演可以
作为常规水深测量的一种辅助手段。
|
|
|
|
1 |
陈述彭;论现代黄河三角洲持续发展能力[J];科技导报;1996年05期 |
2 |
王爱华,业治铮;现代黄河三角洲的结构、发育过程和形成模式[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0年01期 |
3 |
周良勇,李广雪,邓声贵,李安龙,温国义,赵东波;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海洋地质动态;2003年10期 |
4 |
姚志刚;谷奉天;;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垦殖与持续利用[J];生态学杂志;1996年01期 |
5 |
师长兴;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演化与形成机理研究[J];地理研究;1989年01期 |
6 |
孙效功,杨作升;利用输沙量预测现代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增长[J];海洋与湖沼;1995年01期 |
7 |
秦伟颖;庄新国;黄海军;;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的机理分析[J];海洋科学;2008年08期 |
8 |
丁东,董万;现代黄河三角洲蚀退作用的初步研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8年03期 |
9 |
任杰;戴志军;;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地貌特征与河口过程[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10 |
成国栋,任于灿,李绍全,李广雪,董万;现代黄河三角洲河道演变及垂向序列[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6年02期 |
11 |
张晓龙;李萍;刘乐军;李培英;;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退化评价[J];海洋通报;2010年06期 |
12 |
刘升发;庄振业;吕海青;范德江;;埕岛及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域晚第四纪地层与环境演变[J];海洋湖沼通报;2006年04期 |
13 |
赵光磊;;现代黄河三角洲沿岸泥沙运移与岸滩侵蚀态势研究[J];海岸工程;2006年02期 |
14 |
王天巍;蔡崇法;李朝霞;史志华;刘高焕;;道路边际土壤重金属分布格局的神经网络模拟——以现代黄河三角洲为例[J];生态学报;2009年06期 |
15 |
尹延鸿,亓发庆;黄河尾闾河道1996年改道的意义及黄河三角洲演化趋势[J];海岸工程;2001年04期 |
16 |
刘庆生,刘高焕,励惠国;近、现代黄河三角洲地貌形态反演[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2期 |
17 |
尹延鸿,周永青,丁东;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化研究[J];海洋通报;2004年02期 |
18 |
;沼泽学[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9年03期 |
19 |
袁瑞强;刘贯群;宋献方;;现代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对降水的响应[J];资源科学;2009年09期 |
20 |
冯秀丽;杨荣民;沈渭铨;许卫东;;现代黄河三角洲东北部(埕北地区)晚更新世及全新世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J];海洋湖沼通报;199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