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
【摘要】:本研究利用1971~2000年山东省90个气象测站的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最大相对湿度、日最小相对湿度和日平均风速等资料,研究了适合山东省的人体舒适度预报方法,分析了与人体舒适度有关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基本气候特征,深入研究了山东省人体舒适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山东各区域的旅游人体舒适度进行评价,并提出了山东省各季节的最佳旅游区域,讨论了各气象要素对不同季节不同地区舒适度的影响以及舒适度的变化趋势。
首先选取内陆和沿海地区的代表城市,在调查试验的基础上得出适合山东省的人体舒适度指数计算方法。气温、湿度和风速是人体舒适度的主要影响因子。
研究了与人体舒适度密切相关的气象要素的气候特征,发现全省各要素的时空分布有较大差异。全省气温的空间分布随着季节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冬季气温最低,气温等温线呈纬向分布,北低南高;春季内陆地区的气温高于沿海地区;夏季是全年气温最高的季节,气温由西向东降低,沿海地区明显低于内陆地区;秋季等温线又趋向于纬向分布。全省各地高温日数和低温日数差异都很大。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呈明显升高趋势。相对湿度的分布规律基本是东南高,中间低,沿海大于内陆,各地平均相对湿度最高值都出现在7、8月;低值多数出现在4、5月或者冬季,平均风速的分布特点是内陆地区以春季最大,沿海地区则是冬季最大,全省都是夏秋两季最小。30年间,全省的年平均风速表现出逐年减小的趋势。
研究了山东四季人体舒适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征。各季节中冬季舒适度的空间差异最小,其它三个季节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夏季。从全年白天的极端人体舒适感觉来看,半岛的沿海地区是山东省感觉最佳和较舒适日数最多的地区,热不舒适主要出现在山东的中西部地区,冷不舒适则以北部和东北沿海地区较为突出。夏季夜间是全年夜间舒适日数最多的季节。整个夏季,泰山、山东半岛以东及东南沿海是舒适日数最多的地区。
进一步评价了山东各地的旅游人体舒适度,并提出了山东各季节的最佳旅游区域。春季,中西部地区是山东最适合旅游的区域,半岛的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区
次之。夏季,泰山、半岛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区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威海、青岛
和石岛等地是首选,西部和南部地区不适合夏季旅游。秋季,是各地旅游的黄金
季节,南部地区略胜于东北部地区。
采用REOF方法分析了山东省30年全年、各季节的人体舒适度,发现可以将
山东省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平均舒适度分别划分为2、4、3、2、3个变化
区。各区域的人体舒适度总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变化幅度有差异。近30
年来,山东各地舒适度感觉有向热转变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冷不舒适感觉日数减
少,其中以很冷感觉减少最为明显,热不舒适日数增加,其中90年代中期以后
增加趋势极为显著。近年来气温升高导致了舒适感觉向热转变的趋势。
最后分析了各气象要素对不同地区舒适度的影响。发现气温的时空分布对人
体舒适度有重要影响,湿度和风速对不同地区人体舒适度的影响有季节差异。
|
|
|
|
1 |
孙照渤,李云康,章基嘉;夏半年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30—60天振荡的分布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
2 |
赵德山;;影响旅顺盐场蒸发量的气象要素[J];气象与环境学报;1992年04期 |
3 |
冯小剑,陈芳芳;四舍五入与气象要素平均值[J];气象;1993年05期 |
4 |
邱新法,曹燕;影响我国冬小麦产量的气象要素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01年04期 |
5 |
章毅之,辜晓青;气象要素的等值线绘制技术[J];江西气象科技;2002年01期 |
6 |
杨泽荣,白绍烈,王正旺,张瑞庭,杨艳萍;五城市气候分析长治市气候宜人[J];山西气象;2004年04期 |
7 |
朱龙;;蓬莱海市蜃楼形成的气象因素季节分布及征兆[J];气象;2007年11期 |
8 |
丁建芳;牛生杰;岳平;赵光平;王连喜;;沙尘暴热力结构的个例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
9 |
张德山;邓长菊;李世明;;北京“三伏时节”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科技;2008年06期 |
10 |
闫敏慧;许秀红;矫玲玲;金磊;;黑龙江省道路交通事故与气象条件分析[J];黑龙江气象;2008年04期 |
11 |
李小平;司瑶冰;杨武杰;;呼和浩特市冬季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4期 |
12 |
黄先林;宋启堃;;气象探测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J];贵州气象;2009年05期 |
13 |
刘艳;谢淑琼;刘玲;;气传花粉飘散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年03期 |
14 |
钱艳甫;崔万里;;浅谈自动站中飑的判断与记录[J];硅谷;2010年16期 |
15 |
蒋翠花;吴新胜;王文清;付云燕;张莹;;宿迁市区负氧离子浓度变化与气象要素相关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年08期 |
16 |
包焕升;孙青彬;孙立镌;;大豆生长气象要素与产量预测模型[J];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
17 |
李子华,涂晓萍;重庆市区冬季边界层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及与成雾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
18 |
梁春成,杨乃康,陈亚宁;天山宁家河春季融雪洪水成因初探[J];干旱区地理;1993年03期 |
19 |
王景珠;;论青海林火与气象[J];青海气象;1995年02期 |
20 |
曹新来,张子广,李福来;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气象要素的异常变化[J];华北地震科学;199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