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海藻海蒿子多糖的分离与鉴定及其抗肿瘤活性初步研究
【摘要】:本文以我国的传统海洋中药—海蒿子作为试验材料,对其中的多糖进行了提取、分离鉴定和抗肿瘤活性初步研究。海蒿子多糖主要由褐藻糖胶、褐藻胶和褐藻淀粉组成,其中褐藻糖胶具抗凝血、抗病毒、抗肿瘤、抗炎和抗感染等活性。通过水提取法获得褐藻糖胶SPC(25℃提取)和SPH(85℃提取)。褐藻糖胶经乙醇分部沉淀、分级获得4个褐藻糖胶组分SPC60(60%乙醇沉淀,下同),SPC70,SPH60,SPH70。对4个组分进行了理化性质、分子量、单糖组成和红外光谱分析,揭示了各组分在组成与基本性质上的区别,证明不同的提取温度和不同浓度的乙醇醇沉可以获得性质不同的褐藻糖胶;通过离子交换和凝胶柱层析技术分离获得电荷、分子量均单一的褐藻糖胶组分P3和P4。系统比较了组分SPH70P3和SPH70P4的差别,证明了相同条件下提取的粗褐藻糖胶经柱层析分离可以获得不同的组分。通过理化性质分析、单糖组成、红外光谱分析、甲基化和高碘酸氧化等分析手段确定了纯化褐藻糖胶SPH70P4的基本特征:总糖含量82.15%,糖醛酸含量3.42%,硫酸基含量16.38%;分子量410 kD;红外光谱显示C-O-S伸缩振动吸收在840 cm~(-1);单糖组成为鼠李糖、岩藻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结构特点为:多糖存在主要以岩藻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组成的多糖骨架,硫酸基和糖链分支主要连接于该骨架上,其分子量为280 kD,不被高碘酸氧化;多糖链主要有1→2,4、1→3连接的岩藻糖和1→2,3,4和1→3,4,6连接的甘露糖、1→3,6连接的半乳糖构成;多糖的分支点主要位于己糖(甘露糖和半乳糖)上;侧链主要为葡萄糖;糖链末端为木糖;硫酸基主要连接于岩藻糖的2位或者3位;多糖链不存在三股螺旋。
利用MTT法观察多糖对肿瘤细胞A549,P388的生长抑制作用,没有发现显著作用,但是硫酸基含量最高的SPH70P4活性最强。
|
|
|
|
1 |
刘竟宜,杨德忠;浅论中药质量问题[J];中药材;1994年12期 |
2 |
徐秀琴!310009;谈谈中药制剂设计性实验的设想[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
3 |
王宪波,郭宝瑞,乔汉臣,李灵敏,杨盛轩,桑雁,刘中武,张启明,周东民,阚方旭;愈肝汤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
4 |
李居林,段育华,莱萌,周金凤,谭冬雪;浅谈中药十八反实验与剂型的关系[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5 |
洪盈盈;紫外光谱法鉴别中药述评[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1995年03期 |
6 |
奚桂芳,蔡德亨,华雪桂,程敏,黄文燕,张莉;针刺和中药治疗帕金森氏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1995年06期 |
7 |
何利群;手法配合中药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21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
8 |
曾白林,朱玉霞;再谈中药汤剂的煎煮[J];基层中药杂志;1996年01期 |
9 |
李永纲,杨大国,王林杰,赵卫平,张月梅;不同组方中药对大鼠免疫性肝损害作用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6年01期 |
10 |
薄五海;中西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1期 |
11 |
黄阳生;附子苦参在冠心病中的临床运用[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1997年03期 |
12 |
詹俊杰,李明,刘建汉;YAG激光联合中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年01期 |
13 |
陆晓虹;中药防治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1998年03期 |
14 |
梁丽华,刘金娜;中药保留灌肠对小儿高热的疗效观察[J];潍坊医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15 |
张祥官;中药脑心通+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偏头痛30例疗效分析[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
16 |
徐进康;西沙必利加中药消痞助运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8例疗效观察[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8年08期 |
17 |
李红;内治外治结合治疗偏头痛16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年S1期 |
18 |
厉金华;针药并用治疗坐骨神经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年S1期 |
19 |
邓红梅,黄永华,郭旦敏,雷兴,黎时文,曾详毅,朱珍道;益气养阴中药配合优降糖治疗Ⅱ型糖尿病32例分析[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年01期 |
20 |
陈芝芸,严茂祥,项柏康,何学敏;和胃口服液对幽门螺杆菌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