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主流碳的时空分布及通量研究
【摘要】:本论文基于科技部973课题“典型河流碳通量及河口-近海碳输运过程”,通过2003年10月对黄河主流各主要站点碳参数进行的调查,以及2004年4月到2005年3月在中游的花园口站做的每月一次的连续观测,结合相关水文、化学和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初步探讨了黄河河流各种形态碳的时空分布规律,估算了河流碳的平流输运量和水—气界面通量。主要结论如下:
1.黄河主流水体pCO_2值在1100.0~1700.0uatm之间,平均值1342.0uatm,在世界主要河流中应属中等偏下水平;生物好氧呼吸作用不是影响黄河主流pCO_2的主要因素,主流pCO_2应该受水体碳酸盐系统的控制。主流每年可向大气释放7.05×10~4tC,是大气CO_2的源区,该量级与渥太华河主流的释放量相当,但远小于亚马逊河及湿地的释放量。
2.黄河主流水体DIC的含量较高,平均值39.14mg/l。可能是由于黄河流域富含碳酸盐的黄土堆积物出露面积广,支流众多,水系复杂。主流水体PIC含量较高,且与流域侵蚀程度呈正比。主流水体DOC含量平均值为2.82mg/l,在世界主要河流中处中下等水平。可能是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寒冷干旱,植被少,化学侵蚀率低,黄土中有机质的含量低,且难于生化降解。干流DOC含量与陆地侵蚀程度呈对数正相关,以外源为主。主流水体POC应以土壤侵蚀来源为主,即以外源为主。
3.2003年10月通过兰州、花园口、利津三个断面的DIC、DOC、PIC、POC月通量均依次增加,利津断面的碳输运量略高于花园口,而兰州与两者的差别较大。
4.除8月份外,年内各月pCO_2值变化不大,且夏冬高春秋低,夏季可能由于人为对泥沙的扰动造成了较高的pCO_2,而冬季由于水温降低导致了较高的pCO_2。pCO_2对流量的变化响应不明显,应该主要受水体碳酸盐系统的控制。年内各月DIC含量变化不大,人为对泥沙的扰动及冬季河流封冻对化学风化率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水体DIC含量对流量的响应不明显。除8月份水体PIC含
|
|
|
|
1 |
毛禹平,陈丽春,王铭,李蓉;铝-钛-碳合金中碳的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J];云南冶金;2004年01期 |
2 |
郭芳,李小杰,陈智勇;X射线荧光法分析低合金钢中碳[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9年03期 |
3 |
陶东平;粗糙表面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J];金属学报;2001年10期 |
4 |
李金勇,付涛,宋忠孝,憨勇,徐可为;碳/碳复合材料表面软复合磷酸钙层[J];硅酸盐学报;2002年04期 |
5 |
黄宝华,潘湛昌,黄慧民;气相色谱法研究碳在氧阴极过程中的腐蚀[J];材料保护;1999年05期 |
6 |
潘宝钧;高频红外吸收法测定煤粉中的碳[J];矿冶;1999年04期 |
7 |
罗桂娟,付志军,曾波,周姮英,张水菊;光电直读光谱测定低合金钢碳含量不确定度的评估和计算[J];江西冶金;2003年05期 |
8 |
王文福,王翔;滚底式活性炭活化电阻炉[J];工业加热;1989年04期 |
9 |
徐文炘,周亚敏,肖孟华;初论碳酸盐岩地区利用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找矿的可能性[J];矿产与地质;1991年06期 |
10 |
张其土;非水滴定法测定SiC超细粉末中的碳[J];佛山陶瓷;1998年01期 |
11 |
邓玉霞,黄江忠,乔祥元,田英炎;高频燃烧——电导法测定铁合金中碳和硫[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9年07期 |
12 |
姚素红;红外吸收法测微米级羰基镍粉中的碳[J];化学分析计量;2000年03期 |
13 |
余佩芳,张恒松,余丽萍;电弧燃烧炉—电导法测定氢氧化铈中碳含量[J];江西冶金;2004年02期 |
14 |
王执福,刘俊诚,公志光,孙本茂,潘正伟;碳及铬碳比对铁铬镍高温合金性能的影响[J];铸造;1993年11期 |
15 |
李国祥;稀土氟化物中碳的测定──非水溶液滴定法[J];内蒙古石油化工;1998年01期 |
16 |
付涛,憨勇,徐可为,何莉萍,米耀荣;溶胶-凝胶法二氧化钛薄膜诱导沉积磷酸钙层[J];硅酸盐学报;2003年04期 |
17 |
韩行霖,姜文辉,吴庆义;Al-Ti-C中间合金的制造及其细化效果的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
18 |
张强,黄荣彬,刘朝阳,郑兰荪;碳与硫化钼纳米管的激光溅射产生[J];科学通报;1996年20期 |
19 |
朱永法,郑斌,姚文清,叶小燕,曹立礼;电子能谱线形分析研究碳物种的化学状态[J];分析化学;1999年01期 |
20 |
李东;高频红外分析法同时测定煤中碳硫[J];煤质技术;200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