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夏季中β尺度暴雨个例的动力学机理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常规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UCAR/PSU的MM5第3.6版非静力模式,对2004年8月5日发生在山东半岛的中β尺度暴雨及与其伴随的低涡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动力学机理分析。5日白天到夜间山东半岛东部出现一次罕见的暴雨过程,文登降水量最大,达到199.8mm,尤其是5日20~22时2h降水量达到109.1mm。这次过程降水范围小,强度大,属于典型的中β尺度暴雨天气过程。
利用常规实况观测资料进行的天气学分析可知:此次天气过程是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形势下产生的,即发生在副高边缘切变线附近的强对流天气。副高边缘及黄海中部的水汽输送和辐合为暴雨区提供大量的水汽。由降水的时空分布、卫星云图的演变特征、多普勒雷达回波的连续变化,得出这次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的形态及移动特征、生命期及对山东半岛东部的影响。
利用MM5数值模式的结果,尤其高时空细网格的数值模拟和分析,进一步揭示出:
(1) 对流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和类似“干线”的特征有利于暴雨发生暴雨发生前,山东半岛处于较强位势不稳定、黄海中部高能区和副高边缘高比湿带的控制;山东半岛附近类似“干线”的特征,储存了强对流所需的位势不稳定能量,由于切变线的辐合抬升,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通过分析TLnP图可以看出:暴雨中心上空存在东南风和西南风的垂直切变,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和K指数都非常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2) 重力波过程对暴雨的触发和加强作用 通过分析850hPa散度场的分布发现:暴雨发生前,切变线附近出现东北~西南向的约45km宽的散度辐合、辐散交替出现的链式分布,这揭示了重力波的存在;随切变线的北抬,这种散度场结构变为东西向,到达山东半岛北海岸;暴雨发生最强烈时沿辐合、辐散交替出现带做涡度、散度的垂直剖面,显示出重力波的垂直结构特征:当与重力波对应的散度强辐合区通过威海后,威海出现强对流天气,可见重力波过程对中尺度暴
|
|
|
|
1 |
张宏秋,费杰;一次秋季单站暴雨与夏季暴雨对比分析[J];辽宁气象;2004年02期 |
2 |
邹锦明;杨晓琳;余青松;;一次夏季暴雨过程预报失误原因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年S1期 |
3 |
王沛霖,许丽章,孙力;北京地区夏季暴雨形成的环境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
4 |
喻威;;新疆夏季两场暴雨天气过程的前期环流形势分析[J];科技资讯;2008年29期 |
5 |
徐娟;王健;纪凡华;吕博;李楠;;2010年山东聊城市2次大暴雨形成机制的对比分析[J];干旱气象;2011年01期 |
6 |
杨波,高山红,吴增茂;一次秋季大暴雨过程动力机制的数值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7 |
马筛艳;纪晓玲;穆建华;孔维娜;;宁夏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与数值模拟[J];宁夏工程技术;2007年01期 |
8 |
陈莉;高山红;康士峰;吴增茂;;中国近海蒸发波导的数值模拟与预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Z1期 |
9 |
王欣;曹宇辉;刘时银;陶建军;阳岳龙;林剑;莫宏伟;;湘潭市近20a来夏极端气候事件诊断分析[J];热带地理;2006年01期 |
10 |
蒋荣复;陈艺芳;林卫华;;0519号台风“龙王”中尺度螺旋雨带的数值模拟[J];海洋预报;2010年05期 |
11 |
王繁强,周阿舒,李业明,万克利;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试验[J];气象科技;2005年05期 |
12 |
范爱芬;娄小芬;陈列;滕代高;;乐清水库台风暴雨和西风系统暴雨的对比分析[J];科技通报;2011年01期 |
13 |
胡伯威,房春花,万玉发,顾宗华;湖北省春、夏季暴雨中尺度对流回波系统初探[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
14 |
赵庆云;狄潇泓;张铁军;;“8·19”甘肃区域暴雨的特征分析及数值模拟[J];干旱气象;2005年04期 |
15 |
廖玉芳;唐小新;陈媛;葛文忠;;常德市2002年5月13日大暴雨成因解析[J];气象;2009年05期 |
16 |
顾宏堪,刘明星;青岛胶州湾沿岸夏季暴雨大量死鱼原因[J];海洋湖沼通报;1979年01期 |
17 |
大地;;营口局研制出夏季暴雨分片综合预报方法[J];气象与环境学报;1992年03期 |
18 |
吴富山,吴蓁,鲍向东,赵培娟,郜慧萍,孟新立;河南省夏季暴雨灾害预评估[J];河南气象;1995年04期 |
19 |
赵桂香,李新生;低涡与晋中夏季暴雨[J];气象;2002年12期 |
20 |
郭文彦,葛相英,王安俊;安阳市夏季暴雨特征、主要影响系统及其分析预报[J];河南气象;199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