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鱼和玫瑰无须鲃的精子运动及其在污染物急性毒性检测中的应用
【摘要】:精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保护野生濒危物种和经济动物的人工繁殖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还开辟了体外急性毒性检测的新领域。本文对青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icheri tsingtauense)和玫瑰无须鲃(Puntius conchonius)精子运动启动的机理和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把玫瑰无须鲃的精子应用于水胺硫磷(isocarbophos)和甲基异柳磷(isofenphos-methyl)的细胞毒性检测中,建立了用鱼类精子体外检测有机磷农药急性毒性的方法体系。
首先,我们探讨了外界环境因素对青岛文昌鱼精子启动及运动的影响,发现:(1)文昌鱼精子的运动启动属于高渗调节类型,低渗或等渗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溶液均不能激发精子运动;(2)只有Ca~(2+)存在的条件下,高渗溶液才能启动精子的运动;(3)当Ca~(2+)添加到含有EGTA的无Ca~(2+)溶液后,被抑制的精子恢复运动,说明Ca~(2+)和高渗是精子运动启动必不可少的外部因素;(4)精子运动的启动需要Ca~(2+),而L-钙离子通道抑制剂异搏啶(verapamil)却不能抑制精子运动的启动;(5)钾离子通道抑制剂奎宁(quinine)和4-氨基吡啶(4-aminopyridine)显著抑制精子的运动,但不影响精子运动的启动,它们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说明钾离子通道参与精子运动过程的调节。(6)只有在Ca~(2+)存在的情况下,溶液pH的变化才影响精子运动,而不影响运动的启动。基于这些结果,我们认为高渗和Ca~(2+)协同作用启动文昌鱼精子运动,钾离子和溶液的pH是维持精子运动必不可少的外部因素。此外,通过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CASA)系统,首次成功地定量分析了文昌鱼的精子运动。随着精子在海水中激活时间的延长,运动速度快速降低、轨迹的直径变小,可能与精子细胞内ATP的消耗和Ca~(2+)的积累有关。
其次,我们研究了外界环境因子对玫瑰无须鲃精子启动及运动的影响,主要观察结果是:(1)无论是水、双蒸水还是其他低渗的电解质(NaCl、KCl)和非电解质(mannitol)溶液,均能激发精子运动的启动,说明精子运动属于低渗调
|
|
|
|
1 |
胡家会,张永忠,付崇罗,柳学舟;玫瑰无须鲃精子的超微结构(英文)[J];动物学报;2005年05期 |
2 |
方永强,齐襄,梁萍,洪桂英;GnRH-A激发文昌鱼性腺发育的初步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0年04期 |
3 |
方永强;丘脑下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对文昌鱼精子发生的影响:组织学及其超微结构的研究[J];动物学报;1985年04期 |
4 |
张健宁,郑英,王玲,柏惠,王沭沂,周丽玲,卢勤,周作民,沙家豪;氧化呼吸链在精子运动中的作用研究[J];解剖学报;2001年01期 |
5 |
庄之模;;似鱼非鱼的文昌鱼[J];生物学通报;1989年01期 |
6 |
林加涵,陈细法,汪德耀;文昌鱼精子发生过程中的超微结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87年05期 |
7 |
王宏田,张培军;环境因子对牙鲆精子运动能力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1999年03期 |
8 |
肖勤;张士璀;师晓栋;;玫瑰无须鲃的形态特征及其应用[J];实验动物科学;2007年03期 |
9 |
韩莉;郭斌;Haimanti.Bhattacharya;;亚致死剂量铜对文昌鱼和玫瑰无须鲃的组织病理学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0 |
张健;林丹军;骆嘉;;文昌鱼人工催产简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3期 |
11 |
方永强,齐襄,梁苹,洪桂英;厦门文昌鱼性腺发育的周年变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0年05期 |
12 |
蔡燕宁;;“脊索动物门”的教学[J];生物学通报;1985年11期 |
13 |
刘福源;;海岛调查在日照沿海首次发现文昌鱼[J];海洋科学进展;1987年03期 |
14 |
郭仁强;金德祥;;中国厦门的文昌鱼[J];生物学通报;1953年12期 |
15 |
曹玉茹;海洋生物系列(四)[J];海洋世界;2005年09期 |
16 |
张崇理,殷红,沈卫斌,王红;文昌鱼促性腺素释放素(LH-RH)的纯化鉴定[J];动物学报;1988年03期 |
17 |
长流;没有头、眼、鼻、耳的鱼——文昌鱼[J];科学养鱼;1986年02期 |
18 |
宋裕昌,许梅青;青岛文昌鱼的繁殖生物学——Ⅰ.卵巢和卵母细胞发育的观察[J];海洋科学;1989年04期 |
19 |
王磊;宿红艳;王昌留;王艳华;;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纽带——头索动物文昌鱼[J];海洋湖沼通报;2007年02期 |
20 |
蔡英亚,刘志刚,张志强,邓陈茂;北部湾的文昌鱼[J];热带海洋学报;198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