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系统的滑模控制研究
【摘要】:建立在微分几何理论基础上的非线性系统的解耦与静态反馈线性化控制,使得非线性系统的研究模式摆脱了局部线性化和小范围运动的限制,实现了系统的大范围分析和综合。但是,微分几何控制必须依赖于系统的精确数学模型,而实际的控制系统往往受到时滞,参数不确定性以及外部扰动的影响,这为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带来很大的困难。
本文深入研究了非线性系统滑模控制理论,利用变结构控制的滑动模态对于参数摄动以及外部扰动的鲁棒特性,与微分几何理论相结合,既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又解决了非线性系统滑模面不易构造的难题。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减弱了非线性系统滑模控制相关文献中对于系统数学模型以及不确定性的严格限制条件。此外,由于滑模控制系统的强鲁棒性只是存在于系统的滑动模态上,而其趋进模态的鲁棒性差一直是无法忽视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动态控制参数进行补偿,动态的控制参数不但用于削弱抖振的影响,还用于补偿参数摄动对系统趋近模态的影响。
实际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非线性时滞系统由于其双重复杂性,相关的控制理论研究进行的很少。鉴于控制应用的实际需要,本文分别利用精确线性化理论与滑模控制策略针对非线性时滞系统进行解耦控制。文中提出了系统可解耦的充分条件,并比较了两种方法对于数学模型的限制条件以及各自闭环系统的鲁棒性。
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鲁棒控制研究一直深受重视,由于鲁棒控制理论的实质是在牺牲一定的性能指标的前提下,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这种鲁棒控制策略常常限制了闭环系统的带宽,因而降低了系统的跟踪性能与抗干扰性。滑模控制是提高系统鲁棒性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非线性系统的滑模面的构造相当困难,因而限制了滑模控制在非线性系统控制中的应用。本文深入研究了非线性系统的滑
|
|
|
|
1 |
李少远,王群仙,陈增强,袁著祉;非最小相位系统的加权预测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8年02期 |
2 |
刘亚,侯霞,胡寿松;基于自适应AGBFN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跟踪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5年01期 |
3 |
陈卫田,施颂椒,张钟俊;已知非最小相位系统的跟踪问题研究(英文)[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7年06期 |
4 |
姜海波,张天平,陈晶;基于T-S模糊模型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鲁棒模糊控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
5 |
刘亚,胡寿松;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模糊跟踪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4年05期 |
6 |
严星刚,井元伟,张嗣瀛;一类参数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鲁棒稳定性[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6年03期 |
7 |
许天舒,史小平;一类多输入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镇定[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
8 |
王子才,史小平,陈晓东;两类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输出稳定方法研究[J];应用科学学报;1998年03期 |
9 |
蔡秀珊;多变量非最小相位系统的自校正控制[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
10 |
陈功贵;非最小相位系统特性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11 |
蔡秀珊,阮荣耀;非最小相位系统的自适应跟踪Ⅰ:单输入单输出情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
12 |
陈维,黄辉先;DC/DC变换器的一种神经网络控制方法[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
13 |
陈冰玉;孙明轩;朱胜;;输出重定义下的非线性非最小相位系统迭代学习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0年07期 |
14 |
蔡秀珊,阮荣耀;非最小相位系统的自适应跟踪Ⅱ:多输入多输出情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
15 |
鲍海艳;杨建东;付亮;;基于微分几何的水电站过渡过程非线性控制[J];水利学报;2010年11期 |
16 |
李延波;;时滞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滑模控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17 |
董文杰,霍伟;不确定非完整动力学系统的时变自适应控制(英文)[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9年03期 |
18 |
董文杰,霍伟;一类不确定非完整动力学系统的鲁棒镇定[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9年05期 |
19 |
韩春艳,刘晓华,刘梦良;关于国民收入随机模型的广义最小方差控制[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20 |
王玉惠;吴庆宪;姜长生;黄国勇;;基于T-S模糊模型一类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H_∞模糊鲁棒跟踪控制[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