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经济绒螯蟹的遗传学和形态学研究
【摘要】:本文以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中华绒螯蟹群体、合浦绒螯蟹群体和日本境内的日本绒螯蟹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同工酶电泳和mtDNA测序技术,进行了绒螯蟹群体的遗传学研究;并结合形态学多变量分析初步探讨了绒螯蟹属上述几种蟹类的亲缘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建立了适合于绒螯蟹同工酶分析的水平淀粉凝胶电泳系统;在该电泳系统下检测到11种同工酶,分别为AAT、GPI、G3PDH、HK、IDHP、LDH、LAP、MDH、MPI、PGDH、SOD;对上述11种同工酶进行了生化遗传分析。
2、在分析的11种同工酶中,共记录到17个基因位点,分别是:AAT-1~*、AAT-2~*、GPI~*、G3PDH~*、HK~*、IDHP-1~*、IDHP-2~*、LDH~*、LAP-1~*、LAP-2~*、MDH-1~*、MDH-2~*、MPI-1~*、MPI-2~*、PGDH~*、SOD-1~*、SOD-2~*。其中在中华绒螯蟹群体中,AAT-1~*、AAT-2~*、GPI~*、G3PDH~*、IDHP-1~*、IDHP-2~*、MDH-1~*、MDH-2~*等8个位点为多态位点;在合浦绒螯蟹群体中,AAT-1~*、AAT-2~*、GPI~*、IDHP-1~*、MDH-1~*、MDH-2~*等6个位点为多态位点;在日本绒螯蟹群体中,只有AAT-1~*、AAT-2~*、GPI~*、IDHP-1~*等4个位点为多态位点。
3、中华绒螯蟹群体、合浦绒螯蟹群体、日本绒螯蟹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实际杂合度、预期杂合度、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1.0815、0.0384、0.0871、47.06%;1.0551、0.0433、0.0861、35.29%和1.0337、0.0252、0.0451、17.65%。上述三种绒螯蟹群体的实际杂合度低于预期杂合度,并且其实际杂合度普遍较低。
4、中华绒螯蟹群体与合浦绒螯蟹群体、中华绒螯蟹群体与日本绒螯蟹群体、合浦绒螯蟹群体与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10、0.0027、0.0016。中华绒螯蟹群体与合浦绒螯蟹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表明两者的亲缘关系较近。
5、根据蚤状溞、卤虫及果蝇序列设计了绒螯蟹线粒体DNA 12S rRNA和ND2基因片段的引物,并进行了PER扩增,得到清晰的基因片段。
6、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群体、合浦绒螯蟹群体及其他日本绒螯蟹群体该基因序列长度相同,为416bp;冲绳绒螫蟹群体该序列长度为417bp。碱基含量相似,A、T、G、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4.9%、40.0%、10.6%、14.4%。群体内有0—2个碱基差异,变异率为0—0.48%,群体间有2—11个碱基差异,变异率为0.48—2.63%。
线粒体DNA ND2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中华绒螯蟹群体、合浦绒螯蟹群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S917.4
|
|
|
|
1 |
;马、驴、骡[J];中国农业文摘(畜牧);1997年04期 |
2 |
赵金良,蔡完其,李思发;中华鳖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研究[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3 |
邓代信,龚义勤,汪隆植,柳李旺;萝卜雄性不育系几种同工酶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4年03期 |
4 |
李莹莹,魏佑营,张瑞华,吕杰;辣椒雄性不育“三系”花蕾中3种同工酶活性的动态变化[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04期 |
5 |
朱英国,梅启明,余金洪,桂东湖;水稻品种酯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J];作物学报;1982年02期 |
6 |
汪周宾,刘茂保,仇正桂,禹克明,杨志洪,师素云;用同工酶法鉴定杂交秈稻种子纯度的效果[J];江苏农业科学;1985年02期 |
7 |
曲泽洲;王永蕙;张凝艳;;枣叶、枝皮和果实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初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
8 |
刘学军,苗以农,张红缨;大豆叶片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工酶的研究[J];大豆科学;1991年01期 |
9 |
卢翠华,雷勃钧,尹光初,周思君,张开旺,钱华;外源DNA导入栽培大豆其后代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1年03期 |
10 |
邱竟,张久绪;棉花雄性不育“三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等电聚焦电泳分析[J];作物学报;199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