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浅海水下地形探测
【摘要】:本文对浅海水下地形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遥感中的模拟仿真计算和探测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浅海水下地形的多波段多极化特征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分四章,每章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概述了SAR的发展、海面微波散射技术的发展、SAR浅海水下地形探测的研究进展和多波段多极化SAR浅海水下地形遥感的发展,还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作了简要介绍。
第二章是对SAR工作原理和海面微波散射的概述。
第三章首先对星载SAR浅海水下地形成像机理进行了描述,针对其各个成像过程详细论述了数学物理模型。根据SAR浅海水下地形成像的数学模型,对各公式进行了分析和选择,对准一维浅海水下地形SAR遥感的不同雷达参数(P、L、C和X波段,HH、VV极化及不同入射角)、不同海况参数(风速风向和流速流向等)和不同地形条件(水深、坡度和方向等)进行了模拟仿真。SAR浅海水下地形遥感不仅依赖于雷达参数,成像时的各海况参数和水下地形本身的参数对成像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四章通过不同时相的基隆岛西南水下地形SAR图像分析了SAR浅海水下地形的图像特征,并对SAR浅海水下地形遥感的定量探测模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根据探测模型对苏北浅滩小阴沙海域的浅海水下地形和基隆岛西南浅海水下地形进行了反演计算,并对计算的结果与海图水深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SAR具有准确探测浅海水下地形的能力。
第五章利用实例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计算了外伞顶洲水下沙洲的水深分布,并对曾文溪口大坡度水下地形和暗礁型的浅海水下地形进行了图像特征分析和模拟仿真。结果表明,SAR具有探测多种浅海水下地形的能力,定性分析方法在信息提取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六章利用SIR-C/X-SAR数据和模拟仿真技术研究多波段、多极化SAR浅海水下地形遥感机理,分析了浅海水下地形的多波段多极化SAR图像特征,并对多波段多极化SAR浅海水下地形成像的极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在
|
|
|
|
1 |
Bas N Koopmans
,郭宝月;星载成象雷达的现状与未来[J];测绘科学;1984年05期 |
2 |
黄韦艮,傅斌,周长宝,杨劲松,史爱琴,厉冬玲;星载SAR遥感浅海水下地形的最佳海况模拟仿真[J];自然科学进展;2000年07期 |
3 |
赵小杰,种劲松,王宏琦;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特征选择[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1年03期 |
4 |
李永荣,张继贤,黄国满,刘明军;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立体影像生成DEM的方法研究[J];测绘科学;2005年06期 |
5 |
王隽;杨劲松;黄韦艮;王贺;陈鹏;;多视处理对SAR船只探测的影响[J];遥感学报;2008年03期 |
6 |
张志禹;张九龙;荣柱;吕延军;黄薇;;一种新的SAR图像相干斑抑制算法(英文)[J];遥感学报;2009年02期 |
7 |
张瑞;刘国祥;李涛;于冰;徐柱;;基于高分辨率TerraSAR-X影像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J];铁道勘察;2011年04期 |
8 |
傅斌,黄韦艮,周长宝,杨劲松,史爱琴,厉冬玲;星载SAR浅海水下地形和水深测量模拟仿真──水下地形高度、坡度和方向与可测水深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1年01期 |
9 |
谢睿;;欧洲空间局ERS—1卫星概述[J];海洋技术;1990年04期 |
10 |
蓉生;;日本地球资源卫星1号(JERS—1)简介[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1年01期 |
11 |
彭以祺;;加拿大雷达卫星RADARSAT[J];遥感信息;1992年02期 |
12 |
叶映宇;;合成孔径雷达的干扰和干扰效能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年04期 |
13 |
吴照宪;韩松;;基于距离模型的波数域算法[J];测绘科学;2008年04期 |
14 |
彭涛;张洪群;吴业炜;韩家玮;;基于轨道参数和SAR回波数据的多普勒调频率快速估计[J];空间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
15 |
王红卫;郭立群;杨洪哲;靳克强;;改进SRAD模型在SAR图像斑点噪声滤波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0年03期 |
16 |
王宏艳;;基于分数阶傅立叶变换的运动目标成像[J];科技信息;2010年18期 |
17 |
张婷;张鹏飞;曾琪明;;SAR定标中角反射器的研究[J];遥感信息;2010年03期 |
18 |
杨杰;潘斌;李德仁;钟永正;;无地面控制点的星载SAR影像直接对地定位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6年02期 |
19 |
李国利;罗代升;周钊;;星载SAR成像的R-D算法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20 |
吴照宪;韩松;;基于精确距离模型的改进R-D算法[J];测绘科学;200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