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SAR浅海水下地形探测

傅斌  
【摘要】:本文对浅海水下地形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遥感中的模拟仿真计算和探测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浅海水下地形的多波段多极化特征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分四章,每章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概述了SAR的发展、海面微波散射技术的发展、SAR浅海水下地形探测的研究进展和多波段多极化SAR浅海水下地形遥感的发展,还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作了简要介绍。 第二章是对SAR工作原理和海面微波散射的概述。 第三章首先对星载SAR浅海水下地形成像机理进行了描述,针对其各个成像过程详细论述了数学物理模型。根据SAR浅海水下地形成像的数学模型,对各公式进行了分析和选择,对准一维浅海水下地形SAR遥感的不同雷达参数(P、L、C和X波段,HH、VV极化及不同入射角)、不同海况参数(风速风向和流速流向等)和不同地形条件(水深、坡度和方向等)进行了模拟仿真。SAR浅海水下地形遥感不仅依赖于雷达参数,成像时的各海况参数和水下地形本身的参数对成像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四章通过不同时相的基隆岛西南水下地形SAR图像分析了SAR浅海水下地形的图像特征,并对SAR浅海水下地形遥感的定量探测模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根据探测模型对苏北浅滩小阴沙海域的浅海水下地形和基隆岛西南浅海水下地形进行了反演计算,并对计算的结果与海图水深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SAR具有准确探测浅海水下地形的能力。 第五章利用实例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计算了外伞顶洲水下沙洲的水深分布,并对曾文溪口大坡度水下地形和暗礁型的浅海水下地形进行了图像特征分析和模拟仿真。结果表明,SAR具有探测多种浅海水下地形的能力,定性分析方法在信息提取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六章利用SIR-C/X-SAR数据和模拟仿真技术研究多波段、多极化SAR浅海水下地形遥感机理,分析了浅海水下地形的多波段多极化SAR图像特征,并对多波段多极化SAR浅海水下地形成像的极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Bas N Koopmans ,郭宝月;星载成象雷达的现状与未来[J];测绘科学;1984年05期
2 黄韦艮,傅斌,周长宝,杨劲松,史爱琴,厉冬玲;星载SAR遥感浅海水下地形的最佳海况模拟仿真[J];自然科学进展;2000年07期
3 赵小杰,种劲松,王宏琦;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特征选择[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1年03期
4 李永荣,张继贤,黄国满,刘明军;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立体影像生成DEM的方法研究[J];测绘科学;2005年06期
5 王隽;杨劲松;黄韦艮;王贺;陈鹏;;多视处理对SAR船只探测的影响[J];遥感学报;2008年03期
6 张志禹;张九龙;荣柱;吕延军;黄薇;;一种新的SAR图像相干斑抑制算法(英文)[J];遥感学报;2009年02期
7 张瑞;刘国祥;李涛;于冰;徐柱;;基于高分辨率TerraSAR-X影像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J];铁道勘察;2011年04期
8 傅斌,黄韦艮,周长宝,杨劲松,史爱琴,厉冬玲;星载SAR浅海水下地形和水深测量模拟仿真──水下地形高度、坡度和方向与可测水深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1年01期
9 谢睿;;欧洲空间局ERS—1卫星概述[J];海洋技术;1990年04期
10 蓉生;;日本地球资源卫星1号(JERS—1)简介[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1年01期
11 彭以祺;;加拿大雷达卫星RADARSAT[J];遥感信息;1992年02期
12 叶映宇;;合成孔径雷达的干扰和干扰效能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年04期
13 吴照宪;韩松;;基于距离模型的波数域算法[J];测绘科学;2008年04期
14 彭涛;张洪群;吴业炜;韩家玮;;基于轨道参数和SAR回波数据的多普勒调频率快速估计[J];空间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15 王红卫;郭立群;杨洪哲;靳克强;;改进SRAD模型在SAR图像斑点噪声滤波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0年03期
16 王宏艳;;基于分数阶傅立叶变换的运动目标成像[J];科技信息;2010年18期
17 张婷;张鹏飞;曾琪明;;SAR定标中角反射器的研究[J];遥感信息;2010年03期
18 杨杰;潘斌;李德仁;钟永正;;无地面控制点的星载SAR影像直接对地定位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6年02期
19 李国利;罗代升;周钊;;星载SAR成像的R-D算法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20 吴照宪;韩松;;基于精确距离模型的改进R-D算法[J];测绘科学;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开国;傅斌;甘锡林;黄韦艮;贺明霞;;风速风向对SAR浅海水下地形成像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2 逯贵祯;王玲;;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识别的马尔科夫随机场方法研究[A];图像图形技术研究与应用2009——第四届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白霞;孙进平;毛士艺;;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的Chirp z变换成像算法[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4 时慧;左永锋;何攀峰;;大调制带宽线性调频信号频响补偿技术研究[A];2010全国虚拟仪器大会暨MCMI2010’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何宜军;谢涛;;沿轨迹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涌浪成像理论[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李和平;;基于ARM的固态记录器控制模块的设计[A];第三届全国嵌入式技术和信息处理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张陆元;袁运能;张亚萌;李东斌;;距离徙动高次项对LFMCW SAR成像影响研究[A];第八届全国信号与信息处理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汪伟;李磊;张智慧;;有源相控双极化波导缝隙天线阵[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王隽;杨劲松;黄韦艮;王贺;陈鹏;;多视处理对SAR船只探测的影响[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10 王迪;雷武虎;杨越;;SAR欺骗干扰与散射波干扰信号生成[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斌;SAR浅海水下地形探测[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2 陆立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目标检测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3 王力宝;多输入多输出合成孔径雷达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郭微光;机载超宽带合成孔径雷达运动补偿技术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5 孙建;SAR影像的海浪信息反演[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于秋则;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匹配导航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危嵩;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动目标检测与成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孙斌;基于CT成像的合成孔径雷达向量熵成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董骞;基于软件无线电的SAR数字接收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7年
10 乔蓉蓉;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多模式系统研究与信号处理[D];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刚;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处理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2 胡笑斌;SAR图像目标识别中几个问题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3 周峰;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基于数据的运动误差分析及补偿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4 叶映宇;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方法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5 裘金飞;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6 姜凤山;合成孔径雷达高速数据记录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4年
7 许一力;合成孔径雷达系统设计的可靠性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5年
8 史勤峰;Beamlet及其在SAR图像边缘检测中的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9 田旭文;合成孔径雷达超分辨率成像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2年
10 缪建峰;合成孔径雷达运动目标检测与成像方法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伟武;一磅重纳米合成孔径雷达问世[N];中国航空报;2006年
2 徐英淑;以先进的雷达开拓遥感应用市场[N];中国航天报;2010年
3 记者 陈敬农 通讯员 汪杰;直升机载装合成孔径雷达获成功[N];科技日报;2003年
4 士元;“X卫星”多视角观测转眼不转身[N];大众科技报;2007年
5 许伟武;诺·格公司演示世界首部合成孔径激光雷达[N];中国航空报;2006年
6 费旭辉;合成孔径雷达与光学影像融合及其应用国际研讨会在成都举行[N];中国测绘报;2007年
7 韩辛;遥感监测海上溢油[N];中国石油报;2007年
8 士元;2009年德国5颗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天上相聚[N];大众科技报;2007年
9 庞之浩;SAR—X:德探测卫星全球测高[N];中国国防报;2007年
10 许伟武;军用航空通信革命性变革——雷达通信[N];中国航空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