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南海内潮三维数值同化模拟

吴自库  
【摘要】:海洋内潮是关系到海洋中能量收支和平衡的一个重要物理过程,它不仅在整个海洋动力环境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海洋环境与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推动其它相关学科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已有学者开始高度计资料提取大洋内潮和表面潮的数值同化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截止目前,所有潮波数值同化模式大都是对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提取的表面潮位进行同化,利用T/P高度计资料对内潮进行数值同化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利用T/P卫星高度计资料对南海内潮进行三维数值同化研究:首先对T/P卫星高度计资料进行分析,利用调和分析方法从南海T/P卫星高度计资料中提取主要分潮调和常数;基于内潮的特征,把内潮在海面响应的信息分离出来;然后把提取的表面潮数据利用伴随同化技术与二维非线性潮波模型有机结合,对南海正压潮进行数值同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南海三维内潮数值同化模式,对南海内潮特征进行研究。 基于POM模式建立了南海三维(正压潮、内潮)潮波数值同化模式,对内区模拟的结果有很大的改进,计算与观测符合较好,所绘制的同潮图比较可靠。本文在大纳土纳群岛的西南部给出了一个M_2反时针方向旋转的无潮点,一个S_2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无潮点。 内潮数值同化结果显示在吕宋海峡、台湾岛西南和东北及东沙等海域内潮响应显著。该海域正压潮向内潮的能量转换率约为14GW,其中吕宋海峡8.5GW、台湾海峡约2.1GW、台湾岛东北约2.0GW、东沙海域约0.2GW。M_2分潮的内潮能通量在吕宋海峡可达6kW/m,在东沙可达100W/m。吕宋海峡M_2内潮响应强烈是由于其地形和M_2潮波的特征所决定的;台湾岛东北海域内潮响应强烈主要是受黑潮锋和地形的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马寨璞,井爱芹;动态最优插值方法及其同化应用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2 陈耀登;王如云;高玉芳;;二阶伴随模型的构造[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3 马寨璞,黄大吉,章本照;融合法及其在数据同化中的应用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3年02期
4 林行,高山红,黄容;大气数据同化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山东气象;2004年04期
5 潘萌;张春粦;张杰;;大亚湾核电站周围大气流场监测数据同化分析[J];计算物理;2007年01期
6 王超,万丰,张凤英,王宗皓;数值预报/卫星反演/数据同化循环试验[J];气象学报;1997年06期
7 于航;;热方程数据同化问题的非典型方法[J];数学物理学报;2011年04期
8 韩梅;魏亮;;最优插值法在海温数据同化中的应用研究[J];海洋技术;2008年04期
9 王宗皓,张凤英,王子厚,朱宗申,张跃堂,万丰;数据同化/卫星反演/数值预报相互循环作用系统[J];气象;1994年10期
10 吕咸青,刘文剑;数据同化中的伴随方法及其有关问题的研究[J];海洋科学;2001年03期
11 王喜冬;许东峰;徐晓华;;变分资料同化中不同的变分求解方法[J];海洋学研究;2007年03期
12 黄春林;李新;;UKF滤波算法在数据同化中的应用[J];热带气象学报;2007年06期
13 郭兼善,尚社平,张满莲,罗熙贵,郑红,史建奎,张清毅;空间天气探测数据的同化处理[J];中国科学A辑;2000年S1期
14 高山红,吴增茂,谢红琴;Kalman滤波在气象数据同化中的发展与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5期
15 张■,韩桂军;Kalman 滤波法在海温数据同化中的应用研究[J];海洋通报;2003年05期
16 李新,黄春林;数据同化——一种集成多源地理空间数据的新思路[J];科技导报;2004年12期
17 池建军;骆永军;孙祥年;;海洋卫星遥感数据同化在海洋声场研究中的应用[J];海洋预报;2010年02期
18 蒲朝霞;;数据同化在气候模拟中的应用——对中国西部区域气候研究的展望(英文)[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11期
19 陈荣元;刘国英;王雷光;秦前清;;基于数据同化的全色和多光谱遥感影像融合[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9年08期
20 李新;摆玉龙;;顺序数据同化的Bayes滤波框架[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珍;周蒂;钟志洪;;前新生代构造在南海发育中的作用——物理模拟证据[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刚;张丽莉;朱鲁;;南海大陆边缘构造活动与重磁场特征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3 金春爽;汪集旸;;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初探[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4 苏达权;刘元龙;陈雪;陈邦彦;李唐根;曾维军;林长松;;南海的三维莫霍界面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苏轼鹏;邵利民;陈连明;;影响南海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共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霍文冕;暨卫东;;南海表层水石油与重金属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姚伯初;;南海特提斯洋沉积的探讨[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汤忠法;;关于南海海区救助船站布置与救助成功率的探讨[A];救捞专业委员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9 汤忠法;;南海救助工作如何适应人命救助的思考[A];救捞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甘剑平;;南海海洋多尺度环流模拟[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自库;南海内潮三维数值同化模拟[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2 马寨璞;海洋流场数据同化方法与应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王永刚;全球环流对东南亚边缘海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4 王桂华;南海中尺度涡的运动规律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陈海英;南海上层海洋变异分析及海表温度统计学可预报性试验[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6 何忠杰;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及其邻近海域中尺度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韩桂军;伴随法在潮汐和海温数值计算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年
8 赵亮;渤海浮游植物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D];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
9 谢玲玲;西北太平洋环流及其与南海水交换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雷久侯;中纬电离层的统计分析与模式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刚;冷战后美国南海政策演变之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乔芬;中菲南海争端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冠华;基于ComGIS的南海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4 梁广建;南海潮汐数值预报[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陈湘青;南海中小企业品牌创建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3年
6 张(弓同);Kalman滤波法在海温数据同化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7 潘萌;核事故气态排放流场、物质场分布数值模拟和监测数据同化分析[D];暨南大学;2002年
8 赵双飞;GIS技术支持下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翟丽;南海风生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3年
10 马彩华;南海地理学与鱼类生物多样性及渔业区划关系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晶莹;广东南海型材业欲升级[N];中华建筑报;2004年
2 曲延涛 李湘北;南海:菲律宾在“雷区”内玩火[N];中国国防报;2011年
3 迈克尔·理查森 本报特约编译 何适;中国能源战略向南海推进[N];世界报;2008年
4 记者 陈佳南 通讯员 肖冰冰;“南海五号”旧貌换新颜[N];中国船舶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叶碧华;LED主题“金谷”落户南海[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6 珠江;在信息化建设中当主力军[N];人民邮电;2002年
7 记者 罗茜;“中国海监84”船入列南海总队[N];中国海洋报;2011年
8 记者 边防军;南海土地市场打破沉寂[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9 顾奇志;南海十大措施打造知识产权强区[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王雪飞 李春旭;南海寨里增收忙[N];云南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