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悬浮物组成特征及对营养盐的吸附解吸作用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了2005年8月胶州湾悬浮颗粒物的组成特性及其分布的影响因素,同时采用实验室模拟现场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悬浮颗粒物对无机N、P营养盐的吸附解吸过程以及吸附过程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胶州湾夏季表层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分布由北部湾顶向南至湾口逐渐降低,在局部区域,近岸悬浮颗粒物浓度较高,悬浮颗粒物的粒径以2-5μm为主,1-2μm,小于1μm,大于5μm的颗粒含量逐渐减少。在颗粒物中有机颗粒和活体颗粒所占的比例较大,并且都以小于1μm的颗粒为主;有机颗粒分布与温度、pH值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盐度的相关性较小;活体颗粒分布与温度、PO4-P均具有较显著的正相关性。
胶州湾夏季海域中,异养浮游细菌在无机磷酸盐和无机铵盐的吸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无机硝酸盐的吸收则主要来自于较大型的浮游生物。磷酸盐对异养浮游细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次为铵盐,而硝酸盐的存在则会抑制其生长,表明磷可能是胶州湾异养浮游细菌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异养浮游细菌的生长,有助于其对无机营养盐的吸收。
以表层沉积物为悬浮物材质的实验中,悬浮物对磷酸盐、氨氮的吸附都属于复合动力学过程,快吸附分别发生在6h和2h以内,而慢吸附则会持续很长的时间;悬浮物对硝氮的吸附主要发生在0.5h内。吸附量都随颗粒粒径的减小而增大,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多而减少。SPM对磷、氨氮和硝氮的释放分别发生在12h、6h和0.5h内,并且磷的解吸量较大,而氨氮的解吸量较少。SPM对磷酸盐和硝氮的吸附量都随着水体温度和营养盐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盐度、pH值的增大和其它营养盐离子的添加而减少;而SPM对氨氮的吸附量则随着铵盐初始浓度的升高和其它营养盐离子的添加而增大,随着温度、盐度和pH值的升高而减少。
|
|
|
|
1 |
郑全安,吴隆业,张欣梅,孙玉星,潘家祎,徐鸿楷;胶州湾遥感研究——Ⅰ.总水域面积和总岸线长度量算[J];海洋与湖沼;1991年03期 |
2 |
崔毅,陈碧鹃,宋云利,王文兰;胶州湾海水、海洋生物体中重金属含量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7年06期 |
3 |
;胶州湾污染源调查与评价[J];海洋通报;1992年03期 |
4 |
贾成霞,刘广山,徐茂泉,黄奕普,张经;胶州湾表层沉积物放射性核素含量与矿物组成[J];海洋与湖沼;2003年05期 |
5 |
杨作升;;《胶州湾自然环境与地质演化》书评[J];海洋科学;2008年05期 |
6 |
范振刚;胶州湾潮间带污染生态学的研究[J];海洋科学;1982年06期 |
7 |
林荣根;胶州湾海水养殖业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海洋科学;1996年04期 |
8 |
郭耀同;胶州湾海域COD浓度场数值计算应用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97年03期 |
9 |
张宝琳,孙道元,吴耀泉;胶州湾及邻近水域主要经济无脊椎动物资源概况[J];海洋科学集刊;1997年01期 |
10 |
杨玉玲,吴永成;90年代胶州湾海域的温、盐结构[J];黄渤海海洋;1999年03期 |
11 |
韩笑天,邹景忠,张永山;胶州湾赤潮生物种类及其生态分布特征[J];海洋科学;2004年02期 |
12 |
王化桐,方欣华,匡国瑞,杨殿荣,陈时俊;胶州湾环流和污染扩散的数值模拟——Ⅰ.胶州湾潮流数值计算[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1期 |
13 |
黄世玫;胶州湾的浮游动物[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2期 |
14 |
刘东艳,孙军,钱树本;胶州湾浮游植物研究Ⅱ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15 |
李成治,黄宝艇;胶州湾地貌的遥感图象机助解译[J];海洋与湖沼;1984年03期 |
16 |
吕小乔,孙秉一,史致丽;胶州湾中汞的含量及其形态的分布规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
17 |
刘福寿,王揆洋;胶州湾沿岸河流及其地质作用[J];海洋科学;1992年01期 |
18 |
郑培昕,王春晚;关于胶州湾沿岸区域旅游资源类型和旅游功能区划之研究[J];东方论坛;1994年04期 |
19 |
贾永刚,孙永福,单红仙;胶州湾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区划[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年03期 |
20 |
吴增茂,俞光耀,张志南,陆贤昆,高山红,张新玲;胶州湾北部水层生态动力学模型与模拟 Ⅱ.胶州湾北部水层生态动力学的模拟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