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动对黄河口底土渗流特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
海底土中有着数量丰富的软体动物、多毛类、甲壳类等底栖动物群落。生物扰动沉积土层和底栖动物的摄食、建管、筑穴等活动对沉积物的成分、结构、物理力学性质、水理性质都产生了影响,改变了波浪荷载作用效应,导致了沉积物渗流场和应力场的变化,而波浪作用下海底土渗流场的改变是引起海洋工程破坏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研究生物作用对海底土渗流场的影响。由于从海床动力响应的角度来研究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性质的改造,国内是首次,国外的研究也处于开始阶段,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包括:首先,㈠从大范围的现代黄河口地区,全面分析了影响海底土渗流的因素;㈡对沿岸具有代表性的四个研究点20m深度柱状样,1000多个样品的土颗粒组成,物理性质、渗透系数、矿物成分和多孔介质的微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㈢对沿岸10个站位35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底栖动物对潮滩微地貌及有机质含量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研究;然后,选择了黄河口废弃钓口流路潮间带作为典型研究区进行了一系列,全面、深入的底栖动物活动和波浪对海底土渗流特性的影响研究;如:①用高密度电法测量了底栖动物扰动程度不同土体的电阻率的变化,并用饱和盐水示踪了电阻率变化过程,探讨了底栖动物扰动海底土的渗流模式;②实测了一个潮周期常规波浪引起土体超静孔隙水压力的累积导致渗流的变化,用有效应力原理分析了静态波浪作用下海底土渗流的各种应力分布;③在实验室用圆柱筒模拟了不同波压力作用下生物扰动海底土与无生物扰动海底土孔隙水压力累积的变化;④利用岩土破损力学建立了土体微结构的二元介质模型,用有效应力原理分析了渗流液化过程中结构带土体破坏的机理,解释了渗流从下层携带细颗粒土到潮滩表层的机理。⑤用有限元数值模型,分层模拟了底栖动物扰动土层对波浪响应的孔隙水压力累积及应力场的变化。
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1)现代黄河口潮滩是低渗透性土体。在波浪的作用下,海底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累积使地下水的垂直流动速度比水平流动速度大2-3个数量级不等。说明潮间带表层地下水的渗流受气象、地形、地质的影响要小于受水动力因素的影响,表层地下水的渗流以垂直方向为主。
(2)调查黄河口沿岸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表明潮间带底栖动物有55种,主要是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种类呈高潮滩向低潮滩增多的趋势。
|
|
|
|
1 |
关庆利;我院与美、法高等院校签订联合调查黄河口等地区的协议[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
2 |
赵其渊,李家丰,丁红,王小隆,马文斋,李国都,何朝雄;黄河口沉积物微量元素的多元统计分析[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5年S1期 |
3 |
关庆利;我院与美、法高等院校签订联合调查黄河口等地区的协议[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5年S1期 |
4 |
张曼平,郑士淮,张正斌,刘莲生;黄河口泥沙颗粒表面电荷的微电泳研究[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
5 |
康兴伦,王品爱,袁毅,朱校斌,李培泉,纪正训;黄河口海域沉积速率的研究[J];海洋科学;1988年05期 |
6 |
孙秉一,史致丽,王永辰,郝恩良;黄河口及渤海西南部水体中氟含量[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
7 |
耿秀山,张耆年,傅命佐,李培英,徐孝诗;黄河口海港冲淤变化的定量分析与评价[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6期 |
8 |
王凤聪;苏志清;;黄河口门外滨海区潮流的分布特征[J];海洋湖沼通报;1989年02期 |
9 |
刘锡辉;;黄河口浅水波浪变形的数值计算及淤泥质海底摩阻系数的探讨[J];海岸工程;1989年02期 |
10 |
刘莲生,张正斌,王修林,马炬珂;沉积物离子交换法直接测定黄河口水体中溶解有机物的络合容量[J];海洋与湖沼;1990年03期 |
11 |
王守春;遥感手段在黄河口地区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及其成果——兼评《黄河口遥感研究》一书[J];地球科学进展;1991年01期 |
12 |
崔金瑞,夏东兴;黄河口拦门沙形成机制[J];海洋通报;1991年06期 |
13 |
武桂秋;;现行黄河口烂泥形成的动力机制[J];海岸工程;1992年02期 |
14 |
王永辰,孙秉一;河口区元素的平衡(Ⅲ)——黄河口镉的行为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2年06期 |
15 |
张琦,杨作升,陆念祖,陈卫民,赵晓燕,J.N.Suhayda,曾卓英;黄河口水下底坡不稳定的水动力机制探讨[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2年03期 |
16 |
陈国华,季荣,谢式南,张力军;黄河口及渤海湾海水的密度[J];海洋与湖沼;1993年02期 |
17 |
孙效功,杨作升,陈彰榕;现行黄河口海域泥沙冲淤的定量计算及其规律探讨[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3年01期 |
18 |
林荣根,吴景阳;黄河口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与释放[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4年04期 |
19 |
石晓勇,mail.ouqd.deu.cn,史致丽,余恒,薛长玉;黄河口磷酸盐缓冲机制的探讨──Ⅰ.黄河口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解吸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9年02期 |
20 |
潘为去;;黄河口的特色[J];地球;199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