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海水轮虫(B. plicatilis & B. urceus)实验种群动态和种间竞争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
【摘要】:本文详细综述了UV-B辐射对浮游动物影响的研究进展,并通过一系列的室内实验,分别从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海洋浮游动物——二种海水轮虫的致死效应、摄食和选食行为、实验种群动态、种群增殖和种间竞争的影响。以期为阐明全球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建立指示大气UV-B辐射强弱的生态毒理学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1 运用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的致死效应,旨在为阐明UV-B辐射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建立指示大气UV-B辐射强弱的生态毒理学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UV-B辐射对2种轮虫都有严重的伤害作用,且当辐射强度达一定强度阈值会对其产生急性致死作用。实验测得:UV-B辐射对2种轮虫的急性致死强度阈值为50±10μW/cm~2;24h、48h和96h的半致死剂量为:褶皱臂尾轮虫分别为4.393、2.694和1.720kJ/m~2,壶状臂尾轮虫分别为5.856、4.516和1.730kJ/m~2。由此可知,在本实验UV-B辐射剂量范围和观察时间内,褶皱臂尾轮虫在UV-B辐射处理后的24h和48h内对UV-B辐射的敏感性相对要大于壶状臂尾轮虫,而在UV-B辐射处理后的96h内2种轮虫对UV-B辐射的敏感性则相近。
1.2 运用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UV-B辐射条件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对5株海洋微藻(小球藻(Chlorella sp.)、扁藻(Tetraselmis chuii)、金藻8701(Isochrysis galbana Park 8701)、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 Lermumerman)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tum))的摄食和选食行为。旨在为阐明UV-B辐射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特别是海洋牧食食物链和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提供一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UV-B辐射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摄食和选食行为都有显著影响。当分别以5株海洋微藻为食物的单一饵料条件下,随着
|
|
|
|
1 |
刘建国,丛威,欧阳藩,鲍鹰;轮虫培养的影响因素及产业化途径[J];生物工程进展;2000年06期 |
2 |
许恒龙,徐伟;东昌湖轮虫种群的初步研究[J];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3 |
李妍;东昌湖轮虫与水质相关性的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4 |
谢仰杰,郑金宝;褶皱臂尾轮虫生产性培养的初步研究[J];台湾海峡;1996年S1期 |
5 |
李共国,虞左明;千岛湖轮虫群落结构及水质生态学评价[J];湖泊科学;2003年02期 |
6 |
李共国,魏崇德,裴洪平;引水对杭州西湖轮虫群落结构的影响[J];动物学杂志;1998年05期 |
7 |
饶小珍,许友勤,陈寅山;福州内河的轮虫与水质污染评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8 |
翁幼竹,李少菁,王桂忠;锯缘青蟹幼体饵料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J];台湾海峡;2001年S1期 |
9 |
刘桂云,席贻龙;轮虫与海产鱼类的苗种生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10 |
欧阳怡然;朱慧臣;;几种胶鞘轮虫Collotheca的形态特征[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1期 |
11 |
许友勤;福建轮虫一新种及两个新记录[J];水生生物学报;1998年02期 |
12 |
叶金聪,蔡良候,林向阳,温凭;营养强化的轮虫在鲻鱼育苗中的效用[J];台湾海峡;2003年01期 |
13 |
阳光绪,杨帆;重庆卫星湖轮虫种群的初步调查[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14 |
王庆;杨宇峰;陈菊芳;;珠江广州河段轮虫的时空分布研究(英文)[J];生态科学;2008年05期 |
15 |
邵国生;;洞庭湖轮虫生态分布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1992年04期 |
16 |
郑智莺,苏跃中,游岚,翁忠钗;轮虫的营养强化对大黄鱼生长及成活率影响的试验[J];台湾海峡;1996年S1期 |
17 |
虞蔚岩;影响培养轮虫的因素及对策[J];生物学通报;2002年08期 |
18 |
许兵;丁明宇;毛景华;徐怀恕;;光合细菌对褶皱臂尾轮虫的饵料价值[J];海洋湖沼通报;1992年02期 |
19 |
刘镜恪,雷霁霖;人工调节轮虫n-3HUFA对黑鲷仔鱼生长、存活的影响[J];科学通报;1997年12期 |
20 |
Enmin ZOU;环境污染对几类水生无脊椎动物内分泌功能扰乱的研究现状(英文)[J];动物学报;2003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