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非线性河口和近海中的环流与长期输运问题的研究及其初步应用
【摘要】:
随着海洋开发和利用的迅速发展,海洋,尤其是浅海海域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海洋环境的一个最典型特点就是海水处于无时无刻的运动之中,海水的各项物理性质、海洋中的各种物质也随之运动。因而,除了各个界面的输入输出以及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外,物质在海洋中的时空分布就主要取决于海水的运动。而近海物质的长期迁移则主要取决于近海的环流而非潮流,因此,浅海环流问题成为浅海环境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环流,是指海洋中时间平均的准定常流动。冯士筰、R.T.Cheng及其合作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步发展和建立了在潮占优的对流弱非线性系统中的Lagrange余环流和长期输运理论,并在全球多个近海海域获得较好的应用。但是在近岸极浅海区或地形、岸线变化剧烈处,由于非线性效应的增强,对流弱非线性的假定不复存在,其模拟结果就有待商榷了。因此,无论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讲,还是从理论发展的逻辑上来看,发展和建立一个一般非线性的浅海或河口系统中的Lagrange余环流和长期输运理论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本文在一个潮流占优的、双时间尺度的非线性动力—热力学系统中,通过理论分析从三方面严格证明了在浅海系统中,以Lagrange时均速度作为其环流速度是正确的、合理的。首先,在满足了约束条件——标识流体微团的净位移的尺度小于流场水平尺度——的前提下,一般非线性下的Lagrange平均速度可用来表达环流尺度下的瞬时速度;也就是说用以平均的时间不能太长。其次,该Lagrange余速速必须为一管量场,即满足不可压缩流体的连续性方程。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一般非线性下的Lagrange余速度被证明满足物质面守恒方程。我们发现在一般非线性系统中,Lagrange余速度场不再是一个单一的速度场,而是具有无穷多个速度场,每个速度场对应于一个初始位相值。
长期输运过程紧密联系着、甚至非线性耦合着环流场,我们导出了一般非线性系统中的长期(inter-tidal)输运方程,这时的对流输运速度是Lagrange余速度。此时的浓度场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原始浓度的Euler时均场,而是在环流尺度上变化的浓度场,与速度场一样,当初始位相在一个潮周期内连续变化时,浓度场也随之表现为无穷多个时空场。
通过构造不同地形和岸线形状的模型海,利用一般非线性下Lagrange余速度的定义,本论文数值模拟了在不同初始位相下的Lagrange余速度及浓度分布,结果发现随着系统对流非线性的增强,Lagrange余速度和浓度场对初始位相的依赖性越来越显著,从数值上展示和说明了该理论的正确性。而且发现在一般非线性浅海动力学系统中,仅以参数κ(参看Feng,1987)来衡量系统的非线性效应是不完备的,尤其是在底形、岸线变化剧烈的海区,衡量参数建议变为κ·λ/L其中,λ为潮波波长,L为局地流场的水平尺度。
渤海是我国研究得比较多的一个海区,但迄今为止,有关渤海环流问题还没有一个能获得大家完全认同的结果。在本文中,根据一般非线性下的Lagrange余环流理论,采用较新的地形数据,在1'×1'的高分辨率网格上,模拟了渤海在M_2分潮驱动下的Lagrange余环流。结果显示,渤海中央海盆区存在一个大的逆时针流环,与对流弱非线性理论下的模拟结果基本一致;由于使用了高分辨率的地形,首次发现在渤海中央逆时针流环中存在着一个受辽东浅滩影响的顺时针流环;辽东湾与渤海湾内的Lagrange余环流具有明显的三维结构,如在渤海湾南岸环流是上出下进的。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P731.2
|
|
|
|
1 |
汤毓祥;;潮汐余流研究简况[J];黄渤海海洋;1987年03期 |
2 |
赵亮,魏皓,冯士筰;渤海氮磷营养盐的循环和收支[J];环境科学;2002年01期 |
3 |
匡国瑞;张琦;戴煜芝;;渤海中部长期流的观测与余流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1991年02期 |
4 |
黄祖珂;;渤海的潮汐余流[J];海洋湖沼通报;1992年03期 |
5 |
方国洪,杨景飞;渤海潮运动的一个二维数值模型[J];海洋与湖沼;1985年05期 |
6 |
于克俊,张法高;渤海潮波运动的三维数值计算[J];海洋与湖沼;1987年03期 |
7 |
王辉,冯士喛;河口Si输运过程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5年02期 |
8 |
赵保仁,庄国文,曹德明,雷方辉;渤海的环流、潮余流及其对沉积物分布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1995年05期 |
9 |
赵保仁,曹德明;渤海冬季环流形成机制动力学分析及数值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8年01期 |
10 |
冯士筰,吴德星;An inter-tidal transport equation coupled with turbulent K-ε model in a tidal and quasi-steady current system[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5年02期 |
|
|
|
|
|
1 |
陈倩,黄大吉,章本照,王敏芳;浙江近海潮汐的特征[J];东海海洋;2003年02期 |
2 |
陈倩,黄大吉,章本照,王敏芳;浙江近海潮流和余流的特征[J];东海海洋;2003年04期 |
3 |
梁湘三,苏纪兰;东海环流的一个两层模式[J];东海海洋;1994年01期 |
4 |
潘玉球,梁湘三,黄树生;东海高密水环流的演变及其对长江口外混合水扩散的影响[J];东海海洋;1997年02期 |
5 |
潘玉球,应国玲,黄树生,毛天明;利用NOAA卫星图像和水文资料研究东海水文的变化[J];东海海洋;1997年02期 |
6 |
李荣凤,游小宝;海洋环流模式的发展和应用 Ⅱ.近海和区域环流模式[J];大气科学;2003年04期 |
7 |
李绍武;郑建军;;回流区水流运动二维数值模拟[J];港工技术;2006年04期 |
8 |
郭炳火;左海滨;;海底漂浮物初步实验[J];黄渤海海洋;1984年02期 |
9 |
汤毓祥;;潮汐余流研究简况[J];黄渤海海洋;1987年03期 |
10 |
王宗山;龚滨;李繁华;邹娥梅;徐伯昌;;黄渤海风海流的数值计算[J];黄渤海海洋;1992年02期 |
|
|
|
|
|
1 |
张风娟;陈凤新;李翠兰;;渤海湾盐生植物区系的初步调查[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
2 |
杨占国;;关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渤海湾蓝蛤资源的建议[J];河北渔业;2006年10期 |
3 |
孟庆恒;张皓;张晶;;渤海驴驹河水域海洋真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4 |
顾伯冲;;1292年,渤海湾的那场飓风[J];视野;2011年15期 |
5 |
郑丽娜;靳军;;基层台站关于温带气旋诱发风暴潮的预报与检验[J];海洋预报;2009年01期 |
6 |
毛天宇;戴明新;彭士涛;李广楼;;近10年渤海湾重金属(Cu,Zn,Pb,Cd,Hg)污染时空变化趋势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
7 |
陈甫华,王世柏,金朝晖,王雁飞,刘秀茹,哈伦,杨克莲,刘英华;汞在渤海湾近海表层海水和底质中的含量分布及在两者间迁移的初步探讨[J];海洋环境科学;1984年02期 |
8 |
谯汉生;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现状与前景[J];中国石油勘探;1999年01期 |
9 |
蒋红;崔毅;陈碧鹃;陈聚法;宋云利;;渤海近20年来营养盐变化趋势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2005年06期 |
10 |
穆迪;袁德奎;陶建华;;地理信息系统在渤海湾水体富营养化研究中的应用[J];海洋技术;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