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洋内潮与混合研究
【摘要】:
本文利用我国多年的南极考察资料,结合前人对参数化混合模型的研究工作选择适当的模型,对南极大面积海域的混合情况进行了估算及其分析。资料利用主要为中国第19、21、22次南极考察数据,针对海区为ACC(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流域、威德尔海、普里滋湾、毛德皇后地陆架陆架坡等海域。
在埃默里冰架东侧,我们利用Kunze(2006)混合估算方法求得的结果和Turbomap湍流剖面仪直接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除在表层以外基本吻合。而本文所列出的一系列模型也主要是针对深海大洋而言,所以说该混合模型在高纬度地区同样适用。通过对埃默里冰架前缘东西两侧的两个连续站的研究,可以看出:埃默里冰架东西两侧正压潮、斜压潮均以半日潮为主,斜压能量主要是向下传播的,并且混合也具有明显的半日周期变化特征。
利用我国南极考察资料和Kunze混合估算方法得到的南大洋混合分布中,发现在南极广阔的陆架陆架坡上存在强烈的混合。这可能是由于南极陆架陆架坡上的强流场与剧烈变化的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普里滋湾的三个经向断面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在陆坡底部存在强混合区,最大混合率为6×10-4 m2s-1,并且强混合区厚度可以达到几百米。毛德皇后地陆架陆架坡的混合也明显强于其它的海域。在整个南大洋存在着大面积的辐散区(主要是指Antarctic Shelf Front,简称ASF),就观测到的海域来说辐散区都是混合比较强烈的区域。这一点在横跨ACC流域断面、沿ACC流域断面、普里滋湾经向断面等均有体现,在层结较弱的绕极深层水CDW(Circumpolar Deep Water)中表现最为明显。另外当有大量陆架水SW(Shelf Water)注入的地方混合最强,例如在威德尔海东侧经向断面4个辐散区站位的平均混合率达7.42×10-4 m2s-1,在普里滋湾外面同样混合明显加强。通过对威德尔海北部断面的研究再次佐证了强流场和粗糙地形相互作用,会产生强烈的混合。
|
|
|
|
1 |
;海洋热点纵横[J];海洋世界;2010年01期 |
2 |
王美功;我国在南大洋首次完成陆缘冰缘考察[J];海洋信息;1998年06期 |
3 |
胡德良;Phil Berardelli;;南半球的风有助于存储地球上的CO_2[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05期 |
4 |
李文祺;中国首次考察南极洲和南大洋纪实[J];自然杂志;1985年11期 |
5 |
;“希望号”载着南大洋反捕鲸行动之旅启航[J];海洋世界;2007年05期 |
6 |
史久新,乐肯堂,崔秉昊;南大洋凯尔盖朗海台区的流场结构及季节变化[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2年04期 |
7 |
成松林;;大自然的奇观——海冰[J];大自然;1985年04期 |
8 |
本刊编辑部;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船队顺利到达南极,《向阳红10号》驶往南大洋进行科学考察[J];海洋通报;1985年01期 |
9 |
Gregor Knorr
,Gerrit Lohmann
,张光威;南大洋作为大洋传输带循环的飞轮作用[J];海洋地质动态;2005年01期 |
10 |
王绪成;;南大洋的生物资源[J];海洋通报;1977年06期 |
11 |
王荣;我国首次南大洋考察与南极磷虾[J];海洋科学;1985年06期 |
12 |
程先豪,潘建明,张海生,张平;南大洋碘分布的生物制约性[J];海洋与湖沼;1994年01期 |
13 |
董昌明,袁业立;南大洋环流动力学研究动态[J];黄渤海海洋;1994年04期 |
14 |
李鸿洲,刘瑞晨,徐元太;南大洋海冰气候特征研究[J];大气科学;1996年04期 |
15 |
史久新,赵进平;中国南大洋水团、环流和海冰研究进展(1995—2002)[J];海洋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
16 |
孙恒;高众勇;;南大洋海-气CO_2通量研究进展[J];极地研究;2009年01期 |
17 |
刘娜;陈红霞;冯颖;马洪余;;南大洋走航ADCP测流中的问题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10年04期 |
18 |
吴宝铃,王永泓;南大洋多毛类两新种[J];动物分类学报;1987年01期 |
19 |
张云波;南大洋普里兹湾邻近海域南极磷虾种群性腺发育的研究[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S2期 |
20 |
姜德中;南极在地球生物化学的循环与交换中的作用:大气与海洋[J];海洋信息;1994年Z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