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植物瑞利散射光谱分析
【摘要】:
利用荧光技术研究浮游植物主要基于色素的荧光光谱,Rayleigh(瑞利)散射、二次散射等光散射一直被做为干扰因素而加以降低、排除或避开。事实上,光散射光谱,尤其是Rayleigh散射光谱中蕴藏着关于藻细胞结构与数量的信息,将其与色素的荧光光谱相结合,获取更为全面的活体浮游植物光谱信息,这对于进行浮游植物识别和数量估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选取了东海赤潮多发区的11种浮游植物进行研究,共计甲藻3种,硅藻6种,绿藻1种,金藻1种,包括: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 3012)、岛国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idica)、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a)、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 (PS0201-01))、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双突角毛藻(Chaetoceros Didymus)和裸甲藻(Gymnodinium sp)。通过对3个温度水平(15℃、20℃、25℃)、3个光照水平(7000 lux、4100 lux、1180 lux)、一个生长周期(1-8天)的活体荧光光谱和Rayleigh散射光谱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光谱特征的研究.对11种浮游植物的全波段三维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共得到了3类谱:原始Rayleigh散射谱、组合谱和重构Rayleigh散射谱。其中,组合谱是色素荧光特征谱char_Dv1与原始Rayleigh散射谱首尾相连组成( char_Dv1是去除Rayleigh散射后,取λem在670-690nm之间的三维光谱进行奇异值分解,取出的相应于激发光谱的第一主成分);重构Rayleigh散射谱是指取主成分分析中,取70%贡献率的前n个主成分重构所得的光谱。分别对三者进行了Bayesian判别分析,结果表明重构Rayleigh散射谱的判别分析效果最佳,组合谱次之,原始Rayleigh散射谱最差。
2.浮游植物的光谱相似性的比较.分别用平均相对误差和平均相关系数两种指标考察了上述3类谱的相似性。结果表明:两种指标衡量三类谱的相似性基本一致。Rayleigh散射光谱的相似性Pl、Sk和Cu最好,Ps、Cl、Di的最差;重构Rayleigh散射光谱的相似性Is、Pl、Sk和Cu的最好,Ps的最差;组合谱Is、Pl、Sk和Cu相似性依然是最好,Ps相似性最差;本文选取组合谱进行浮游植物种类识别和数量估计。
3.混合光谱的定性定量分析.首先,寻找浮游植物数量与Rayleigh散射谱的最高峰的定量关系。对原始Rayleigh散射谱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11种浮游植物的标准谱,找出各自的最高散射峰λmax。取20℃,7000 lux培养条件下、生长状态良好、处于指数生长期的11种浮游植物,进行不同浓度层次的梯度实验,发现对实验选用的11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其各自的最高散射峰λmax强度和活体叶绿素荧光强度均呈较好的线性关系。其次,依据组合谱,采用遍历非负最小二乘法,对实验设计的59个浮游植物混合样品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进而讨论了物种数的确定与定性正确率的规定,选定拆分系数阈值为0.25。在属的层次上拆分,拆分正确率为76%,在纲的层次上拆分,正确率为90%;2物种混合样品有46个,在属的层次上拆分,拆分正确率为76%,在纲的层次上拆分,正确率为91%;甲藻硅藻混合样品有28个,在属的层次上拆分正确率为78%,在纲的层次上拆分,正确率为93%。最后,根据拆分系数、混合样品Rayleigh散射峰λmax的强度,以及不同培养条件下细胞密度与散射峰λmax强度的线性方程,估计混合样品中不同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
4.对经lugol染色固定浮游植物的Rayleigh散射光谱进行初步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各浮游植物的标准谱各一条,发现其强度与活体Rayleigh散射光谱相比,强度增大很多、且谱型差异很大,但是随存放时间的增长强度迅速下降。考察染色后Rayleigh散射光谱的相似性,发现与活体光谱的相似性相当。
总之,本文对活体浮游植物的Rayleigh散射光谱进行了研究,将其与活体色素荧光特征相结合,得到了具有定性定量区分能力的组合谱。在本实验条件下,浮游植物数量与其荧光强度及Rayleigh散射强度三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运用遍历非负最小二乘法定性定量识别实验设计的混合样品正确率较单独使用浮游植物的色素荧光光谱有所提高。
|
|
|
|
1 |
戎克文;武汉后湖浮游植物现存量与生产量季节变动的初步研究[J];湖泊科学;1994年02期 |
2 |
郭皓,于占国;虾池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虾病的关系[J];海洋科学;1996年01期 |
3 |
李福东,张诚,邹景忠;细菌在浮游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J];海洋科学;1996年06期 |
4 |
张志道,陆斗定;南麂列岛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J];东海海洋;1996年03期 |
5 |
张义科,张翠君,张雪松,霍新颖,任金豹,张红艳;白洋淀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生产量[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6 |
孙军,刘东艳,钱树本;浮游植物生物量研究Ⅱ.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细胞体积转换生物量[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0年01期 |
7 |
赵文,董双林,申屠青春,张兆琪;氯化物型盐碱池塘浮游植物种类和多样性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2年01期 |
8 |
杨茹君,王修林,韩秀荣,祝陈坚,石晓勇;海洋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及其生物粒径效应研究[J];海洋科学;2003年11期 |
9 |
蔡文贵,贾晓平,李纯厚;基于GIS的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分析[J];生态学报;2004年10期 |
10 |
;浮游生物如何共存[J];科学世界;2004年11期 |
11 |
王朝晖,韩博平,胡韧,林秋奇;广东省典型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富营养化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年04期 |
12 |
郝彦菊,王宗灵,朱明远,李瑞香,孙丕喜,夏滨,陈力群;莱州湾营养盐与浮游植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价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
13 |
蔡燕红;张海波;;杭州湾生态监控区浮游植物多样性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14 |
黎红秋;;鹤地水库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2006年05期 |
15 |
张秀芳;刘永健;;浮游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7年06期 |
16 |
潘鸿;唐宇宏;王洋;晏妮;陈椽;;威宁草海的浮游植物(英文)[J];生态科学;2008年05期 |
17 |
魏文志;丛宁;罗方妮;;宝应湖浮游植物调查及营养状况评价[J];水生态学杂志;2010年02期 |
18 |
赵冉;孙军;白洁;;2006年秋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群集[J];海洋科学;2010年04期 |
19 |
清华;;漂浮在海面的短命鬼家族[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0年11期 |
20 |
暨卫东,黄尚高;福建海岸带海水营养盐消长与温、盐、浮游植物的关系[J];热带海洋学报;198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