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活动构造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
【摘要】:
活动构造与现代地震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海底构造活动引起的地震/海啸等灾害有着巨大的破坏性,使得地震和地质学家越来越关注它们。渤海及其邻近地区是我国大陆东部强震的多发区,500年来有记录的6级以上的地震6次;同时,又是首都圈的门户,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基地,渤海周边人口稠密,大、中和小型城市密布,因而对这一海域活动构造的研究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本文基于最新获得的3000多公里的单道地震资料,结合收集的钻孔、地震等资料以及已有的基础地质研究的成果,深入剖析渤海海域(40°N以南)晚第四纪以来(128 kaB.P.)活动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动力学背景,研究它们晚更新世-全新世的活动性,并探讨与渤海地区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海域内构造凹陷处断裂相对少,构造隆起和控制次级凹陷或凸起的主断裂上方断裂密集;在庙西凹陷西侧边缘和沙垒田凸起的东侧边缘存在2个活动断裂密集区;活动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长轴方向以近S-N向为主;与第三系断裂体系相比较,渤海晚更新世-全新世主要活动断裂的分布格局与之基本相似,但断裂密度要远大于前者;大多数断裂为正断裂,并在60-53ka B.P.和22-10ka B.P.这两个时期活动强烈,垂向活动速率是其它阶段的2倍。
(2)郯庐断裂在近地表表现出NNE向不连续分布的特征,分段性明显,以渤中2号断裂为界分成南北两段。南段最新活动时间为全新世,分成东西两支,东支断裂带宽度约4-8km,内部变形强烈,具负花状构造;西支断裂带的宽度约1.5-3km,倾向或东或西;北段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期,有一系列斜列的断裂组成。郯庐断裂晚第四纪具有右行走滑性质,但张性作用也非常明显,晚更新世-全新世各个时段的垂向活动速率都超过0.06mm/a;在60 ka B.P.左右具有较大的平均垂向活动速率0.146mm/a;近20 ka B.P.的垂向活动速率超过0.08mm/a。
(3)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在渤海地区由不连续的走向一致的若干条次级断裂组成,次级断裂倾向或南或北,局部具有负花状构造;晚第四纪以来主要表现为垂向运动,最新活动时间为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平均垂向活动速率在0.032-0.124mm/a之间;在60 ka B.P.和20 ka B.P.左右具有较大的平均垂向活动速率,分别为0.110mm/a和0.124mm/a;近20 ka B.P.的垂向活动速率超过0.06mm/a。
(4)NEE-EW向断裂数量极多,但浅层结构相对较为简单,断层面多为近直立,主要表现为张性断裂,最新活动时间为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具有强烈的垂向运动特征,晚更新世-全新世平均垂向活动速率在0.05mm/a以上。
(5)主要界面埋深和沉积厚度显示,晚第四纪渤海的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相一致,并表现出自西向东、自南向北的相同变化趋势。
(6)总体伸展背景下叠加了不同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渤海地区新生代构造的动力学机制;控制渤海晚第四纪浅层活动构造变形的主要因素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早期断裂的活化作用。
(7)海域地震主要受NNE向的郯庐断裂带和NW向的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控制;小震主要发生于深度小于20km的地壳内。在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区新发现的一个呈NE33°向延伸、长约26km、宽3km的近地表(海底下3m左右)凹陷带表明其发震构造是郯庐断裂带。
|
|
|
|
1 |
孟建国;李峰;陈琳;宋健;;渤海海域近期地震活动分析[J];高原地震;2008年04期 |
2 |
李红;陈连旺;李玉江;;广州地区活动断裂的数值模拟[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年02期 |
3 |
谢广林;;《中国活动构造典型卫星影象集》评介[J];国际地震动态;1982年12期 |
4 |
夏存银;廖远涛;黄传炎;陈思;任培罡;廖计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第三纪构造特征的自相似性及其沉积响应特征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1期 |
5 |
张树林;费琪;叶加仁;;断陷盆地边缘凹陷类型及其成因[J];石油实验地质;2007年01期 |
6 |
陈本金;;黔西南及邻区大陆动力学背景与地震活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年S1期 |
7 |
罗福忠;陈建波;吴传勇;李帅;史杰;;罗布泊捷山子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J];内陆地震;2009年04期 |
8 |
彭自正,赵爱平,胡翠娥,吴敏;基于GIS的江西活动断裂分布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J];华南地震;2002年04期 |
9 |
钟建强;珠江口盆地及其邻域的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J];热带海洋学报;1989年03期 |
10 |
王云云;边庆凯;张启富;蔡华昌;;张北6.2级地震深浅构造研究进展[J];高原地震;2006年04期 |
11 |
向光中,王多杰,徐小卫,贾运鸿;柴达木盆地及邻区主要活动断裂及其与地震的关系[J];西北地震学报;1990年02期 |
12 |
梁海庆,刘建中,刘其向;华北地区部分活动断裂面现今应力状态与地震活动的时域变化关系[J];地震地质;1993年03期 |
13 |
邓起东,张培震,冉勇康,杨晓平,闵伟,陈立春;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J];地学前缘;2003年S1期 |
14 |
任镇寰;何晓灵;;从活动构造角度讨论1605年大震的“余震”地点问题[J];华南地震;2006年01期 |
15 |
李达;张志珣;张维冈;陶倩倩;;渤海海域及邻区新构造运动特征与环境地质意义[J];海洋地质动态;2009年02期 |
16 |
郝跃生;;张家口地区活动构造遥感解译及地壳稳定性研究[J];工程勘察;2010年S1期 |
17 |
杨发义;乌鲁木齐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
18 |
A.B.吉姆什,T.B.塔拉达耶娃;结晶基底的构造特征与地震活动性[J];内陆地震;1996年02期 |
19 |
陈连旺;李红;陆远忠;;汶川M_S8.0地震同震效应的三维非线性数值模拟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11期 |
20 |
胡政,丁东;郯庐断裂带莱州湾段的构造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199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