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鱼鳞沉积信息追溯近150年黄海重要鱼种的种群动态
【摘要】:
本实验对黄海中部、长江口邻近海域和闽浙沿岸海域47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及6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样品的鱼鳞沉积速率(SDR)进行了调查,揭示了我国典型渔业海域鱼鳞沉积信息及空间分布,证明了应用鱼鳞沉积速率追溯鱼类种群动态变化的方法在我国海域的可行性,并为进一步追溯渔业资源种群的长期变化作了准备。
结果表明,在甄别出的各鱼种之中,鳀鱼和太平洋鲱的鱼鳞出现较多的碎片和破损。小黄鱼、发光鲷、白姑、黄鲫鱼鳞的保存较为完整。
黄海中部的鱼鳞组成种类比较单一,主要由鳀鱼和小黄鱼组成,以鳀鱼的鱼鳞占绝对多数。平面分布中鳀鱼占75.00%,小黄鱼占25.00%,发现鱼鳞的站位基本处在黄海中部的西北与东南边缘, 10594站位(34°59.9′N ,122°29.9′E)、12694站位(33°59.9′N,123°59.0′E)鱼鳞沉积量较高。
黄海中部3个站位的鱼鳞沉积速率随深度增加表现出不均匀的垂直分布。经过210pb年代测定,10594、12694的沉积速率分别是0.350cm/a、0.153cm/a,而且沉积环境稳定;并推测10794的沉积速率约为0.100cm/a。对3个站位的黄海鳀鱼鱼鳞沉积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10594与10794在0.05水平上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10594与10794的鳀鱼鱼鳞沉积速率具有相近的变化趋势。综合10594、10794、12694站位的鱼鳞沉积速率变化情况,对近150年鳀鱼越冬群体资源量进行了反演。在1860-2005年的近150年间,鳀鱼资源量共出现3个高峰,分别是:1860-1890年、1930-1940年、1980-1990年,并推测鳀鱼资源数量大约以40-60年为周期发生波动。
小黄鱼的鱼鳞沉积速率大约在1900、1930、1960左右的时间段出现较高的时期。太平洋鲱的鱼鳞沉积速率仅在10594站位集中出现于1890-1900年。通过鱼鳞种类组成比例的改变,发现上世纪70年代后,鱼类资源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长江口单位体积的鱼鳞沉积速率低于黄海中部,鱼鳞组成种类复杂。平面分布中有68.06%的鱼鳞被甄别出,数量较多的鱼种分别为小黄鱼29.17%,发光鲷12.50%,鳀鱼8.33%。发现鱼鳞的站位基本沿舟山渔场中心延伸并与海岸平行分布,以H-28站位(28°09.1′N,122°55.3′E)鱼鳞沉积速率较高。210pb放射性活度的测定结果显示,长江口H-18站位的沉积速率为0. 225 cm/ a,沉积物受到较强水动力条件或生物活动的扰动。长江口3个站位的鱼鳞沉积速率垂直分布由较多的鱼种组成,呈不规则变化,但未出现具有连续变化趋势的优势鱼种和相似的变化趋势。
相比较而言,黄海中部单位体积的鱼鳞沉积速率高于长江口邻近海域;黄海中部海域的沉积环境、物质来源和沉积作用也较为稳定。因此,黄海中部是更理想的研究区域。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S932
|
|
|
|
1 |
张波;唐启升;;渤、黄、东海高营养层次重要生物资源种类的营养级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
2 |
唐明芝
,连大军;黄海鳀鱼资源开发现状及建议[J];海洋信息;1999年02期 |
3 |
汤毓祥,郑义芳;关于黄、东海海洋锋的研究[J];海洋通报;1990年05期 |
4 |
王永红,沈焕庭;河口海岸环境沉积速率研究方法[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2年02期 |
5 |
齐君,李凤业,宋金明,高抒,王桂芝,程鹏;北黄海沉积速率及其沉积通量[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4年02期 |
6 |
唐启升;;黄海鲱鱼世代数量波动原因的初步探讨[J];海洋湖沼通报;1981年02期 |
7 |
韦晟,姜卫民;黄海鱼类食物网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2年02期 |
8 |
李凤业,高抒,贾建军,赵一阳;黄、渤海泥质沉积区现代沉积速率[J];海洋与湖沼;2002年04期 |
9 |
吴鹤洲,朱鑫华;渔业资源世代分析法原理及其发展动态[J];海洋科学;1988年05期 |
10 |
李峣;赵宪勇;张涛;李显森;魏皓;;黄海鳀鱼越冬洄游分布及其与物理环境的关系[J];海洋水产研究;2007年02期 |
|
|
|
|
|
1 |
曹成效,李培英,刘乐军,李萍;东海油气资源区海底沉积物的工程地质特征[J];海岸工程;2005年01期 |
2 |
闫章存;刘燕平;曲伟;亓发庆;;辽东湾葵花岛构造区浅层气分布特征、成因探讨及工程影响[J];海岸工程;2007年03期 |
3 |
臧启运,蔡德陵,王琦,林振宏;冲绳海槽中段表层沉积物物源判识及定量估算[J];黄渤海海洋;1999年04期 |
4 |
朱玉荣;全新世渤、黄、东海陆架泥沙输运演变过程模拟研究[J];黄渤海海洋;2001年02期 |
5 |
夏滨,吕瑞华,孙丕喜;2000年秋季黄、东海典型海区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及其粒径组成特征[J];黄渤海海洋;2001年04期 |
6 |
黄小平,黄良民;河口营养盐动力学过程研究的若干进展[J];黄渤海海洋;2001年04期 |
7 |
朱玉荣;末次盛冰期以来渤、黄、东海陆架底质分布演变过程模拟研究[J];黄渤海海洋;2002年01期 |
8 |
李萍,李培英,刘乐军,徐晓薇,徐兴永;东海油气资源区海底沉积物的工程地质特征[J];海洋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
9 |
于洪军,徐兴永,韩德亮,李萍,韩贻兵;晚更新世末期东海陆架沙海之形成[J];海洋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
10 |
赵月霞,刘保华,李西双,刘怀山,王揆洋;南黄海中西部晚更新世沉积地层结构及其意义[J];海洋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
|
|
|
|
|
1 |
本报记者 王建高 特约记者 邢桂方;[N];科技日报;2005年 |
2 |
李乃胜;[N];科技日报;2008年 |
3 |
本报记者 廖洋 实习生 寇大鹏;[N];科学时报;2010年 |
|
|
|
|
|
1 |
许晓风,刘树峰,张伯林;桑蓟马种群动态、抽样技术及危害指标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
2 |
缪勇,刘家成,孙善教,邢建国,叶世炉,李桃春;棉叶螨种群动态的模糊聚类分析[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年06期 |
3 |
李鹏飞,张跃宁,孙永康,王保民,强建国,李孟楼;红脂大小蠹的种群动态及预测预报[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4 |
岳德成;鲍国军;;南美斑潜蝇在温室蔬菜上种群动态的初步观察[J];昆虫知识;2006年02期 |
5 |
李玉荣;任向辉;王国昌;王运兵;;小麦蚜虫混合种群数量动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
6 |
李号宾;吴孔明;徐遥;杨秀荣;姚举;汪飞;;南疆地区棉田棉蓟马种群数量动态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
7 |
秦凤;邓洪平;由永飞;周光林;万义耀;;重庆市特有植物缙云卫矛的种群动态[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
8 |
曾正,李隆术,周新远;桔始叶螨种群系统及其最优化管理研究——Ⅳ.桔始叶螨种群系统的最优化管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5年03期 |
9 |
徐文铎,郑元润;沙地云杉种群结构与动态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3年02期 |
10 |
江忠寿,彭海花,熊光灿;杨树云斑天牛种群动态及综合治理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