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光照效应研究

孙百晔  
【摘要】: 海洋赤潮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世界沿海国家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本论文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赤潮发生机制研究,为阐述光照效应在该海域赤潮发生中的作用,应用现场培养实验与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着重研究了该海域典型赤潮生物[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Cleve)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生长的光照效应。应用现场培养实验方法,测定了该海域主要赤潮生物中肋骨条藻、东海原甲藻等7种浮游植物生长的最适光照及相关温度效应,并在浮游植物生长光照模型的基础上,改进了水生生态系统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布光照效应的半定量评价方法,并据此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2种重要赤潮藻(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平面分布与光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利用长期序列资料,探讨了近50a来光照效应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年代变化规律的关系。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改进的水生生态系统浮游植物生长光照效应分析法是建立在浮游植物光照效应模型的基础上,综合反映了浮游植物生长特性和海水中的光照特性。“浮游植物生长光效水柱累积指数”指标可以用于半定量分析浮游植物平面分布的光照效应;生长的“最适光效深度”指标,辅以浮游植物生长光效指数的断面分布可以用于半定量分析浮游植物垂直分布的光照效应。 2)证实了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在营养盐、温度等环境因子适宜的情况下,海水中的光照强度是限制赤潮进一步向近岸方向扩展的关键因素。 用生长光照效应分析法,结合现场培养实验得到的生长参数进行的模拟计算发现,浮游植物生长光效水柱累积指数由近岸向远岸逐渐增加,与调查结果的比较表明,光照是限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高值区向近岸方向扩展的关键因素。赤潮在“赤潮高发区”这个特定海域发生是水体光照和营养盐权衡的结果。 3)光照的适宜性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 Cleve)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分别在表层和次表层大量繁殖,形成高密度区进而发展成为赤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用生长光照效应分析法,结合现场培养实验得到的生长参数进行的模拟计算发现,中肋骨条藻生长的最适光效深度位于0.4m左右的表层,东海原甲藻的位于水深4m左右(春夏季节)的次表层;这与调查中发现的中肋骨条藻的高密度区经常在表层,东海原甲藻的高密度区经常在次表层一致。这表明在营养盐等其它因子适宜时,光照的适宜性是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分别在表层和次表层大量繁殖,形成高密度区进而发展为赤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4)自20世纪5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面太阳辐射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年代变化规律有一定的相关性,光照效应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长期波动规律有一定影响。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CDNet-PPT、Chl-aSur、Chl-aEu、PP的年代变化规律与海面太阳辐射之间存在相关性,特别是年均Chl-aSur、Chl-aEu、PP三者与海面太阳辐射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依次为p0.01,p0.05,p0.05);而且年均CDNet-PPT、Chl-aSur、Chl-aEu、PP与海面太阳辐射波动规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根据夹角余弦计算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53、0.66、0.81、0.57。这种高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光照效应对浮游植物生物量长期波动规律有一定影响。 总之,通过综合分析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平面分布、垂直分布和年代变化的光照效应,证明光照是影响该海域赤潮发生的重要因素。改进的“浮游植物生长光照效应分析法”可以用于海洋、湖泊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对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生长光照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对深入认识该海域赤潮发生机制有重要学术价值,对该海域赤潮发生控制过程研究有重要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百晔;王修林;李雁宾;王长友;王爱军;梁生康;张传松;;光照在东海近海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中的作用[J];环境科学;2008年02期
2 赵卫红;王江涛;李金涛;崔鑫;吴玉霖;苗辉;;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冬夏季浮游植物营养限制及其比较[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6年03期
3 高爽;李正炎;;北黄海夏、冬季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张宾;章飞军;郭远明;晁文春;苗振清;;舟山渔场海域春夏季氮磷分布及其对浮游植物的限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朱延忠;刘录三;郑丙辉;王瑜;;春季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浮游动物空间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海洋科学;2011年01期
6 安鑫龙;么强;李雪梅;;赤潮微藻海洋卡盾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7 黄姿;李春强;彭明;;赤潮藻拮抗微生物研究进展[J];广西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8 么强;李雪梅;安鑫龙;;中国海洋卡盾藻赤潮生态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9 武宝玕,蒋海鹰,齐雨藻,臧汝波;几种海藻和赤潮藻的DCMU增益荧光比率及其与增殖速率的关系[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2年00期
10 林峰,许清辉,黄江淮,陈维芬;东山湾海水中活性硅酸盐的分布特征[J];台湾海峡;1993年01期
11 王勇,焦念志;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上行效应机制的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00年10期
12 杨清双,熊焕昌,陈帆,马启和,杨浩,刑小丽,高亚辉,梁君荣;赤潮藻经船舶压舱水输入厦门港的风险分析[J];检验检疫科学;2004年S1期
13 彭欣;宁修仁;蔡昱明;郝锵;;浮游植物生长上行效应的研究进展[J];海洋学研究;2006年03期
14 陈国福;张春云;王广策;张宝玉;;用于赤潮藻分子系统学研究的遗传及分子标记[J];海洋科学进展;2008年04期
15 王昭玉;王江涛;;叶绿素荧光检测技术在浮游植物营养盐限制研究中的应用[J];海洋科学;2008年12期
16 周伟华;徐继荣;董俊德;王汉奎;张偲;;海洋环境中的Fe及其对浮游植物的限制[J];海洋环境科学;2009年01期
17 龚良玉;梁生康;李雁宾;王修林;祝陈坚;孙兴年;;一株海洋假单胞菌产生物絮凝剂去除赤潮生物的实验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9年03期
18 裴达;程凯;丁奕;侯昆;赵以军;;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病毒与浮游植物生长的关系[J];中国环境科学;2007年06期
19 何闪英;于志刚;;红色裸甲藻实时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英文)[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9年02期
20 吕桂才;赵卫红;王江涛;;平行因子分析在赤潮藻滤液三维荧光光谱特征提取中的应用[J];分析化学;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丽君;孙根年;马耀峰;王洁洁;;气候舒适度对东部热点城市入境游客年内时空变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会肖;蔡燕;;黄河流域干湿状况变化特征[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孙亚强;万花鸣;;菏泽5.9级地震前后空间分布分数维的变化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4 郑金秀;周连凤;胡菊香;梁友光;汪红军;;乌江中下游江段含汞量空间分布的调查研究[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欧林坚;黄邦钦;洪华生;齐雨藻;吕颂辉;;混合培养条件下几种赤潮藻对有机磷源的竞争生长研究[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6 慕韩锋;王俊;刘康;刘文兆;党廷辉;王兵;;黄土旱塬长期定位施磷对土壤磷素空间分布及有效性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李火根;黄敏仁;;杨树新无性系冠层特性及其空间分布[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9 赵作权;;空间分布经济学研究综述[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戴雪峰;熊草根;陈伟;吴琳;;水下目标噪声源定位方法研究[A];第十二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百晔;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光照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张清春;东海大规模甲藻赤潮种吞噬特性及其在赤潮形成中的作用初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3 韩秀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多环境效应因子影响解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曹春晖;两种赤潮藻对锰的生理生态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文世勇;基于营养盐的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王进河;两种赤潮微藻与两种轮虫相互作用对气候因子变化响应的实验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周媛;指状许水蚤与赤潮微藻相互作用的实验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齐红菊;利用叶绿素荧光方法检测浮游植物营养盐限制及跟踪赤潮生消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雷惠;基于固有光学量的东海赤潮遥感提取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张东声;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分布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勇;珠江口海区环境特征及双胞旋沟藻赤潮发生过程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张璇;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营养盐的历史演变及其在赤潮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王照奎;射频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空间特性的质谱诊断[D];汕头大学;2005年
4 张伟科;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中出让土地空间定位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5 王文春;基于科技论文发表量的中国城市知识创新分布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陆茸;东海围隔实验中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动力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刘峘;基于犯罪预防的城市居住空间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8 沈玲屹;区位条件对滇西经济区小城镇空间分布及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张怡;GIS技术在平武县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10 张彩霞;基于DEM的地形湿度指数提取与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葛炎;监测表明广西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清洁[N];中国海洋报;2007年
2 代霞 张英;青岛着力改造奥帆赛区海域环境[N];中国审计报;2008年
3 程国栋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长、中科院兰州分院院长、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需重视我国三大河口海域生态恶化问题[N];大众科技报;2007年
4 记者 邱美辉;福建近海环污日趋严重[N];中国化工报;2007年
5 记者 谢开飞;检测赤潮藻仅需5分钟[N];科技日报;2009年
6 蓝旭 杨清双;厦门科研人员从压舱水检出赤潮藻[N];福建日报;2005年
7 记者 周雁凌 季英德;海水浴场水质优良[N];中国环境报;2006年
8 记者 张向冰;江苏入海污染物量居高不下[N];中国海洋报;2006年
9 记者 李明春 通讯员 刘向群 王华;奥帆赛场及邻近海域演习消除赤潮[N];中国海洋报;2006年
10 记者 黄钰珍 实习生 潘莉莉;多数海域环境优良[N];北海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