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对4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研究
【摘要】: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具有生态风险性的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作为一种溴系阻燃剂,PBDEs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消费品中。随着海洋环境中PBDEs含量的增加,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目前的研究发现,PBDEs对海洋生物具有一定的急性毒性效应。但是,有关PBDEs对海洋微藻急性毒性效应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海洋微藻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它的组成及变化影响到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其比表面积大,因此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藻类的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能明显反映出海洋环境的质量状况,是指示海洋环境中PBDEs污染程度的优选生物学指标。
本研究以海洋生物体内含量较高的2,2′,4,4′-四溴联苯醚(BDE-47)作为PBDEs的代表性同系物,首先采用概率单位——浓度对数法研究了BDE-47抑制4种海洋微藻(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autotrophic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生长的96h半效应浓度(Median effect concentration,EC_(50)),然后,通过测定不同浓度BDE-47暴露后微藻的生理生化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初步探讨抗氧化酶在微藻抵御BDE-47胁迫中的作用和BDE-47对海洋微藻光合系统的影响,以期为分析PBDEs对海洋微藻的毒性机理提供依据。此外,分别以半效应浓度(EC_(50))的大小、抗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率为依据,比较了4种海洋微藻对BDE-47的敏感性。所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BDE-47抑制海水小球藻、牟氏角毛藻、中肋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的生长的96h EC_(50)分别为0.79、1.52、1.99和2.25μg·L~(-1),表明BDE-47属于极高毒性物质。比较4种海洋微藻各自的96h EC50,可以得到它们对BDE-47的敏感性顺序为:海水小球藻牟氏角毛藻中肋骨条藻赤潮异弯藻。
(2)在本试验设定浓度范围内(0.1~2.5μg·L~(-1))的BDE-47,微藻的两种抗氧化酶(SOD和CAT)均能出现一定的应激活性,以削弱BDE-47胁迫对藻细胞自身的危害,但是酶活增加的幅度却有很大不同。2种饵料藻的SOD和CAT对BDE-47的敏感性最高,而2种赤潮藻的SOD和CAT对BDE-47的耐受性较高。如果以低剂量BDE-47造成SOD活性出现毒性兴奋效应的程度以及后期能否出现酶活抑制效应为评价指标,4种微藻的抗氧化酶对BDE-47的敏感性顺序依次为:海水小球藻牟氏角毛藻中肋骨条藻赤潮异弯藻。因此,与其它3种海洋微藻相比,海水小球藻的SOD和CAT比较适于作为指示海水BDE-47污染水平的生物标志物。
(3)在3个浓度的BDE-47暴露期间,未发现海水小球藻的F_v/F_m受到显著抑制,说明所选用的BDE-47浓度不足以对海水小球藻的PSⅡ反应中心造成损伤。赤潮异弯藻的F_v/F_m在暴露于BDE-47的大部分时间内均显著上升,没有观察到抑制作用,说明浓度0.1~2.5μg·L~(-1)的BDE-47能刺激赤潮异弯藻的PSⅡ反应中心活性。对于Fv/Fo、φPSⅡ和ETR,2种微藻的F_v/F_o、φPSⅡ、ETR对BDE-47暴露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但是除海水小球藻的F_v/F_o、φPSⅡ和ETR在96h受到显著抑制(BDE-47浓度为2.5μg·L~(-1))外,其他暴露时间2种微藻的3个参数在暴露期间均未受到抑制,表明2种微藻对BDE-47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提高光合系统中的传能效率和推动碳同化过程,并且表明赤潮异弯藻对BDE-47的耐受性强于海水小球藻。BDE-47暴露不会对海水小球藻和赤潮异弯藻的qP产生抑制作用,后者在暴露培养48h时的测定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再次表明其对BDE-47的耐受性强于海水小球藻。
(4)通过比较海水小球藻和赤潮异弯藻的5种叶绿素荧光参数和2种抗氧化酶在不同浓度BDE-47暴露后的变化率,可以发现,CAT在大部分暴露时间内能够对BDE-47胁迫产生明显响应,其酶活变化率远大于5种叶绿素荧光参数和SOD的响应幅度,因而比较适于作为指示海水BDE-47污染水平的生物标志物。综上所述,海洋微藻对BDE-47胁迫的响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本研究表明海水小球藻可以作为指示海洋环境受BDE-47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海水小球藻的CAT可以作为指示海洋环境受BDE-47污染程度的优选生物标志物。
|
|
|
|
1 |
应巧兰,叶勇,顾勇宇;影响海洋微藻生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重要生态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2年01期 |
2 |
吴曼,李文权,张赛金,陈清花;海洋微藻多糖提取纯化条件的研究[J];海洋技术;2004年01期 |
3 |
唐学玺,李永祺,李春雁,董宝贤;有机磷农药对海洋微藻致毒性的生物学研究Ⅰ.四种海洋微藻对久效磷的耐受力与其SOD活性的相关性[J];海洋环境科学;1995年02期 |
4 |
宋中庆,王卫东,周晓冗,张丛尧;磁场对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J];生物磁学;2001年01期 |
5 |
吴建新;海洋微藻的简易培养方法[J];苏盐科技;2002年04期 |
6 |
王宁,白敏冬,黄桂兵,高敏,白希尧;羟基对海洋微藻细胞叶绿素a的影响[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7 |
徐继林,严小军;脂类分析在海洋微藻化学分类学上的研究进展[J];海洋通报;2004年02期 |
8 |
谢荣,唐学玺,李永祺,王悠;丙溴磷对二种海洋微藻的GPx活性及GSH、CAR含量的影响[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9 |
李荷芳,周汉秋;光照强度对海洋微藻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影响的研究[J];海洋科学集刊;2001年00期 |
10 |
于娟,唐学玺,李永祺;紫外线-B辐射对海洋微藻的生长效应[J];海洋科学;2002年02期 |
11 |
波影;海洋微藻硒多糖研究成果国际领先[J];海洋信息;1996年03期 |
12 |
于娟,唐学玺,李永祺,王晨,刘文明;UV-B辐射对海洋微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海洋科学;2002年12期 |
13 |
孙珊;郑立;韩笑天;田黎;邹景忠;;微藻油脂含量和组分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J];海洋科学;2009年12期 |
14 |
于娟,唐学玺,杨震;蒽对二种海洋微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年04期 |
15 |
田继远,唐学玺,于娟,王晨,刘文明;蒽胁迫对2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
16 |
许河峰;基于脂肪酸组成的海洋微藻化学计量学分类研究[J];海洋通报;2003年03期 |
17 |
俞建江,李荷芳,周汉秋;10种海洋微藻总脂、中性脂和极性脂的脂肪酸组成[J];水生生物学报;1999年S1期 |
18 |
张欣华,杨海波,于媛,李英敏;不同培养条件对海洋微藻多糖含量的影响[J];生物学杂志;2000年06期 |
19 |
张青田,胡桂坤,董双林;尿素对三种海洋微藻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J];海洋通报;2004年05期 |
20 |
张建民;刘新宁;;海洋微藻的利用现状和开发前景[J];齐鲁渔业;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