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低温煤焦油为基料的微乳化燃料的研究
【摘要】:
后石油时代已经来临,在全球范围内,油气供需矛盾突出导致了原油价格的巨大波动。近年来,柴油-水、柴油-甲醇乳化燃料作为一项重要的节油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了应用。然而,由于乳化柴油稳定性差、储存时间短及燃烧不稳定等固有问题,使得乳化柴油的推广应用范围仍然十分有限。微乳柴油作为一种较佳的节能、环保燃料,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它有效地解决了乳化柴油存在的问题。本课题是以低温煤焦油和甲醇为主要替代原料,制备微乳化柴油。对预处理后的低温煤焦油进行了精制分离,对复配乳化剂体系进行了研究;对所制备的微乳化柴油性质和成本进行了分析。
利用普通微乳化实验,根据表面活性剂乳化原理,从几种常见的乳化剂中筛选出对于柴油-甲醇-精焦油体系乳化能力较强的复配乳化剂。分别考察了精焦油、甲醇及柴油的互溶性,不同油/醇配比下的最佳HLB值,中等碳链脂肪醇的助溶效果,助溶剂和乳化剂用量与临界互溶温度的关系及对乳状液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温下,精焦油只能在一定比例范围内与柴油互溶,而与甲醇的互溶性较大,可以达到46%左右;不同原料配比条件下体系的最佳HLB值不同,M20D40C40、M30D35C35和M40D30C30体系的最佳HLB值分别为5.0,4.5和4.0;在所选择的助溶剂中,以正戊醇为助溶剂的助溶效果最好;乳化剂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的复配效果最好;随乳化剂、助溶剂加入量的不同,形成微乳液的临界互溶温度和乳状液内部的液滴粒径不同;乳化剂加入量越多,临界互溶温度越低,乳状液粒径越小;助溶剂的加入可有效降低表面张力,使形成的液滴粒径更小。
对所制备的微乳柴油进行了燃烧热值、粘度、铜片腐蚀、闪点、微乳液类型等性质的测定。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得的样品从M10到M40微乳液,燃烧热值均在8000大卡/kg以上,完全满足民用及部分工业对热值的要求;甲醇的含量、温度及乳化剂的用量均影响燃料粘度的大小,温度升高、甲醇含量增加,均使微乳柴油的粘度降低;乳化剂用量增加,液体的粘度升高:在同样条件下,在15℃时加入3%乳化剂的粘度为4.0mp?s,而加入4%乳化剂的微乳液粘度为5.0。制备的微乳化样品腐蚀性测试结果均未达到第四级,完全符合腐蚀性标准;闪点测试结果显示,制备的微乳化柴油的闪点较低,M10样品的闪点仅为25℃;外相稀释法和氯化钴试纸检验结果证明,在乳化剂和助溶剂存在下制备的微乳液均为W/O类型。
燃烧实验可以看出,纯柴油与微乳柴油的燃烧速率相差不大,但M20、M30和M40微乳化柴油燃烧时烟灰释放率小于纯柴油;形成的微乳化柴油外观透明,稳定时间长,在恒温条下稳定三个月不分层。。
通过粗略成本核算,M10、M20、M30和M40微乳柴油的成本分别为3600、3671、3685和3692元/吨,均低于纯柴油的市场价格。
|
|
|
|
1 |
胡福田;于新;;甲醇—柴油微乳化液配方研制[J];广东化工;2007年09期 |
2 |
安德烈·道沃德
,朱和
,廖健;未来道路运输用能源前景分析[J];当代石油石化;2004年02期 |
3 |
胡志远;谭丕强;楼狄明;董尧清;;柴油及其替代燃料生命周期排放评价[J];内燃机工程;2007年03期 |
4 |
王勇能;马建中;胡静;朱利亚;;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8年09期 |
5 |
杜谋涛;黄勇成;尚上;王鹏;王丽;郭和军;;柴油-生物质油乳化燃料最佳HLB值及理化性质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9年06期 |
6 |
尹荣鋆;李辉祥;贺楚才;;甘肃天祝低温煤焦油中酚的提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9年02期 |
7 |
马骏,张庆怀,郑学根;柴油乳化剂的研究与应用[J];安徽化工;2002年06期 |
8 |
杨蔚权;许世海;钱亚宁;邱金华;;甲醇与柴油互溶性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9 |
汤子强,赵金安,王志忠;低温煤焦油与废旧塑料共熔油化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1999年05期 |
10 |
孙瑞河;李国祥;;柴油乳化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0期 |
11 |
郭如屏;;低温煤焦油加工方法及最近的发展[J];石油炼制与化工;1957年01期 |
12 |
曹娜;赵德智;张繁军;;甲醇混合燃料稳定性的研究[J];化学与粘合;2009年01期 |
13 |
陈建国,范彩玲,朱灵峰,姜志宏;TA-1型乳化柴油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科学;1998年03期 |
14 |
安承东;;低温煤焦油加氢制燃料油品的工艺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7期 |
15 |
赵金安,郭存悦,王志忠;煤焦油与废塑料共处理油化工艺的研究[J];煤化工;1998年01期 |
16 |
董英;林琳;徐斌;;大豆磷脂作乳化剂制备柴油-乙醇乳化燃料[J];中国油脂;2007年12期 |
17 |
张军民;刘弓;;低温煤焦油的综合利用[J];煤炭转化;2010年03期 |
18 |
李似欣,曹重远,杨秋水;煤柴油氧化制取稠油掺水降粘乳化剂[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
19 |
张健;李文志;陆强;朱锡锋;;复配乳化剂乳化生物油/柴油技术[J];农业机械学报;2009年02期 |
20 |
刘永启,王延遐;柴油-甲醇-水复合乳化的机理研究[J];淄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