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碳源下海洋异养细菌和微藻对磷酸盐的竞争吸收研究
【摘要】:
海洋异养细菌和浮游植物既在营养物质来源上表现出相互依赖的一面,又在养分利用上表现出相互竞争的关系,两者内部存在着复杂的反馈机制。本论文采用实验室一次性培养法,在设定的不同有机碳和无机磷浓度下,研究了纯菌(Bacteria Pure Culture, B.P.C.)、纯藻(Algae Pure Culture, A.P.C.)和菌藻混合体系(Mixed Culture, M.C.)中,异养细菌和微藻的生长情况及两者对营养物质(C、P)的吸收和转化,讨论了细菌和微藻对无机磷酸盐的竞争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本实验设定浓度条件下,异养细菌的比生长速率均高于微藻;有外源碳存在时,细菌的比生长速率明显增大;当外源碳存在且水体中营养盐条件较好时,细菌的指数生长会延长。
2.混合培养时,各自的生长和对磷酸盐的吸收都要少于单独培养。
3.在培养的前两天,细菌对DIP的吸收速率Isp小于微藻对DIP的吸收速率;外源碳的加入有利于细菌对磷酸盐的吸收。
4.微藻和细菌对磷酸盐的竞争吸收与水体中磷酸盐的浓度有关。本论文研究浓度条件下,以磷酸盐浓度1μmol P/L为临界浓度,在低浓度磷下(1μmol P/L),外源碳的加入对藻细胞吸收磷有明显影响,高浓度磷(1μmol P/L)下,外源碳的加入对藻细胞吸收磷影响不大,这个临界浓度可能因微藻的种类不同而有所偏差。
|
|
|
|
1 |
张海滨,孙世春,麦康森,梁英;微藻异养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J];海洋湖沼通报;2000年03期 |
2 |
李国平;利用微藻生产有用物质的研究现状与前景[J];莆田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3 |
温少红,李叙风,鞠宝,王长海;微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J];海洋通报;2000年04期 |
4 |
于占国,林凤翱,贺杰;异养细菌与虾病关系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5年03期 |
5 |
黄邦钦,洪华生;海洋微藻作为海洋生态环境的指示初探[J];海洋环境科学;1998年03期 |
6 |
梁英,麦康森,孙世春;微藻的应用概述[J];海洋湖沼通报;1999年02期 |
7 |
周文礼;肖慧;王悠;刘素;翟红昌;唐学玺;;小球藻与2株藻际异养细菌相互作用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
8 |
侯勤堂;刘琼;;藻类硒富集与硒蛋白研究进展[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0年02期 |
9 |
姜悦,陈峰,梁世中;利用异养型微藻生产 DHA(英文)[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
10 |
郭双生,王普秀,李卫业,刘志恒,陈浩峰,陈敏;受控生态生保系统中关键生物部件的筛选[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8年05期 |
11 |
蒋礼玲;张亚杰;李潇萍;郭荣波;;微藻培养模式研究进展[J];可再生能源;2010年01期 |
12 |
曾泽国;;微藻传奇[J];小学科技;2011年08期 |
13 |
王文琪,钱振儒;胶州湾水域异养细菌、大肠菌群和石油降解菌的生态分布[J];海洋科学;2000年01期 |
14 |
赵三军,肖天,岳海东;秋季东、黄海异养细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的分布特点[J];海洋与湖沼;2003年03期 |
15 |
肖天,王荣;渤海异养细菌生产力[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3年S2期 |
16 |
江红霞,郑怡;微藻的药用、保健价值及研究开发现状(综述)[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3年01期 |
17 |
连子如;王江涛;;东海原甲藻和海洋异养细菌对磷酸盐的竞争吸收[J];水生生物学报;2010年03期 |
18 |
祁真,杨京平;几种微生物制剂和微藻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水生生物学报;2004年01期 |
19 |
宫庆礼,崔建洲,潘克厚,郭春,刘忠英;超滤技术在单胞藻浓缩中的应用[J];海洋科学;2004年01期 |
20 |
连子如;王江涛;;不同浓度碳源下中肋骨条藻和海洋异养细菌对磷酸盐的竞争吸收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