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碳、氮、磷的时空分布
【摘要】:
生源要素的循环是整个生物圈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碳、氮、磷的分布、迁移和转化规律对研究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007年2月、5月、8月和11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所设的40个站位的采样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调查区域各形态碳、氮、磷的时空分布特征,阐述了生源要素各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并研究了碳、氮、磷时空分布的差异性。研究结果如下:
长江口不同季节溶解态有机碳(DOC)有其各自的空间分布特征,近岸区域DOC高值区的出现,是陆源输入与生物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季节颗粒态有机碳(POC)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口门附近南部水域存在高分布区,河道和最大浑浊带POC的含量显著高于近海,POC分布主要是受长江入海悬浮物南向运输的影响。
长江口水域有机碳主要以溶解态为主,而溶解态碳中溶解态无机碳占优势,水体中碳的有机态和无机态的分配具有稳定性。长江口有机碳在各断面分布均有不同程度的层化,且水深低于10m浅水区浓度梯度变化高于深水区。
长江口表层DOC与盐度多呈显著负相关关系,5月和8月随水温的升高,生物活动的增强,温度与DOC相关关系显著。长江口水体中POC与悬浮颗粒物含量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悬浮物的吸附、解吸及再悬浮等行为促进了POC与其他形态碳的转化迁移。
长江口溶解态有机磷(DOP)含量由河道向外海递减,这是长江径流输送大量有机物的结果。各季节溶解态磷(DP)与DOP的分布规律相似,DP的变化是由DOP的变化引起的。长江口颗粒态磷(PP)含量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长江口溶解态氮(DN)的含量近岸高于远岸,受径流输入影响显著,且溶解态无机氮(DIN)在DN中起主导作用。生物活动将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直接影响溶解态有机氮(DON)的水平分布。颗粒态氮(PN)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由夏季到春季,PN高值中心由调查区中部偏南逐渐移至口门附近。
长江口DP在总磷(TP)中占主导地位,且表层DP/TP值大于底层。DN在长江口各水域总氮(TN)中均占主导地位。河道和最大浑浊带水域DON/DN值低于50%,近海区DN则以DON为主。
不同季节,环境因子与氮磷的相关关系不同。长江口水体氮、磷与盐度、COD相关关系显著。氮、磷从河口到外海的转移过程中,其浓度逐渐被海水稀释,物理的混合作用占主导地位,但在高生产力区亦存在明显的生物转移。
|
|
|
|
1 |
袁骐,蒋玫,王云龙;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油污染分布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2005年02期 |
2 |
刘芳文,颜文;珠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化学污染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02年06期 |
3 |
刘镇盛,朱碧英;秦山Ⅲ期核电站工程邻近水域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J];东海海洋;2000年04期 |
4 |
管秉贤;黑潮及其邻近水域合作调查——第四次学术讨论会在东京召开[J];海洋与湖沼;1979年04期 |
5 |
韩舞鹰,吴林兴,林洪瑛;香港及邻近水域养殖水化学初步研究[J];海洋通报;1990年03期 |
6 |
杨清良,林金美;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水域春季浮游植物的分布及其小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1年01期 |
7 |
洪启明,曾刚,张炳楷;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水域表层海水温度的调和分析[J];海洋预报;1987年01期 |
8 |
张志南,李永贵,图立红,于子山;黄河口水下三角洲及其邻近水域小型底栖动物的初步研究[J];海洋与湖沼;1989年03期 |
9 |
朱根海,宁修仁,陈忠元,刘子琳;1991/1992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邻近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聚类分析[J];极地研究;1995年02期 |
10 |
王金辉;长江口邻近水域的赤潮生物[J];海洋环境科学;2002年02期 |
11 |
伍伯瑜;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水域的流型和水文特征[J];海洋通报;1983年04期 |
12 |
李荣冠,江锦祥,吴启泉,蔡尔西,徐惠洲,林双淡;闽江口及邻近水域大型底栖生物生态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7年05期 |
13 |
;《东海海洋》1991年总目录[J];东海海洋;1991年04期 |
14 |
张宝琳,孙道元,吴耀泉;胶州湾及邻近水域主要经济无脊椎动物资源概况[J];海洋科学集刊;1997年01期 |
15 |
郑重,郑执中,王荣,林雅蓉,高尚武;烟、威鲐鱼渔埸及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生态的初步研究[J];海洋与湖沼;1965年04期 |
16 |
朱根海,王春生;南极南设得兰群岛邻近水域表层微小型浮游藻类的分布特征[J];生态学报;1993年04期 |
17 |
詹海刚;珠江口及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8年03期 |
18 |
高爱根,杨俊毅,董永庭,王春生,陈永寿;秦山核电站Ⅲ期工程邻近水域底栖生物生态研究[J];东海海洋;1998年03期 |
19 |
郑执中,郑守仪;黄、东海及邻近水域浮游有孔虫地理区划的初步探讨[J];海洋与湖沼;1963年03期 |
20 |
吕瑞华,夏滨,毛兴华;廉州湾及其邻近水域初级生产力研究[J];黄渤海海洋;199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