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蠕变的FEM和PCA模拟算法研究
【摘要】:在工程实践中,由于岩石承受长期荷载作用,变形表现出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即蠕变现象,所以许多工程项目处在无休止的变形状态,直至破坏失去稳定。因此,研究蠕变现象,对解决地下工程的设计和维护问题,有十分现实而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模拟岩石蠕变变形及破坏方面作了初步尝试,对几种模拟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作了验证。1)首先根据传统的蠕变模型理论和经典的解决蠕变问题的有限元方法,选择了适于模拟稳定蠕变问题的开尔文模型,采用C++语言编制了软件,模拟单轴压缩条件下岩石试件的变形趋势,与已知试验结论基本一致。2)引入了元胞自动机模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岩石发生蠕变的变形特征,构建了模拟岩石蠕变变形问题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并采用C++语言编制了软件,从能量的角度模拟单轴压缩条件下岩石试件发生衰减蠕变和加速蠕变的变形趋势,与已知试验结论基本吻合。定性分析了均质度对岩石蠕变演化的影响程度。3)对物理元胞自动机(PCA)模型在岩石力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做了设想。引入应力、应变和位移等矢量概念,将元胞自动机模型与有限元方法结合起来,建立了差分形式的PCA有限元算法,尝试从矢量的角度模拟岩石的变形及破坏问题。
|
|
|
|
1 |
缪协兴,陈至达;岩石材料的一种蠕变损伤方程[J];固体力学学报;1995年04期 |
2 |
刘绘新,张鹏,陈斌,彭向和;塔里木软岩层蠕变规律实验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3年12期 |
3 |
吕培苓,吴开统,焦远碧,李纪汉,刘晓红;岩石蠕变过程中声发射活动的实验研究[J];地震学报;1991年01期 |
4 |
康永刚;张秀娥;;基于Burgers模型的岩石非定常蠕变模型[J];岩土力学;2011年S1期 |
5 |
赵阿兴;岩石蠕变破坏实验研究及其对地震预报的意义[J];地震地质;1992年01期 |
6 |
施行觉;赵闯;李成波;温丹;;岩石蠕变破裂过程及其响应比变化的实验研究[J];地震学报;2010年03期 |
7 |
谭云亮;颜伟;马洪岭;;细观非均质岩石蠕变特征的物理元胞自动机模拟[J];岩土力学;2006年S1期 |
8 |
康永刚;张秀娥;;岩石蠕变的非定常分数伯格斯模型[J];岩土力学;2011年11期 |
9 |
马珂;宛新林;贾伟风;宛传虎;;岩石蠕变模型研究进展及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煤炭地质;2011年10期 |
10 |
阎岩;王思敬;王恩志;;基于西原模型的变参数蠕变方程[J];岩土力学;2010年10期 |
11 |
侯公羽;;岩石蠕变变形的混沌特性研究[J];岩土力学;2009年07期 |
12 |
吴秀仪;刘长武;沈荣喜;杨旭;;水压与外力共同作用下的岩石蠕变模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
13 |
汤士杰,陈沅江,潘长良,王文星;岩石蠕变破坏过程的自组织特征分析[J];勘察科学技术;2004年01期 |
14 |
金汉平;岩石变形的特性及其时间因素(续)[J];力学学报;1977年01期 |
15 |
В.А.Моргунов;陈保华;;地震孕育即将完成阶段的岩石蠕变[J];世界地震译丛;2002年05期 |
16 |
杨春和;梁卫国;魏东吼;杨海军;;中国盐岩能源地下储存可行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24期 |
17 |
刘文彬;刘保国;刘中战;崔少东;;基于改进PSO算法的岩石蠕变模型参数辨识[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
18 |
陈刚;李小强;孙静;;岩石蠕变时温等效效应的实验验证[J];岩土力学;2002年S1期 |
19 |
金汉平;岩石变形的特性及其时间因素[J];力学学报;1976年04期 |
20 |
杨彩红;李剑光;;非均匀软岩蠕变机理分析[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
|